2025年04月15日14:52 來源:光明網
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緩慢。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著穩健的發展態勢,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潛力,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2%,有力回擊了國外一些機構鼓噪的“中國見頂論”“中國崩潰論”。中國經濟何以能夠行穩致遠?其背后的動力源泉是什麼?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當下,中國經濟又面臨著哪些挑戰與機遇?如何進一步挖掘潛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織撰寫的《中國發展報告2024》,解構中國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成果,探討中國經濟的動力來源和發展潛力,幫助人們了解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方位。
定位新征程下中國經濟的發展坐標
在全球經濟的浪潮中,中國經濟如同一艘巨輪,穩穩地航行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之上。面對“中國見頂論”“中國崩潰論”等質疑,我們需要冷靜地分析中國經濟的發展坐標,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從外部環境看,雖然國際經濟形勢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但隨著全球經濟從疫情沖擊中逐步恢復,為中國經濟回升向好創造了一定有利條件。一是疫后國際經濟交往恢復。商務和旅游相關國際出行活躍度提高,2023年國際航空客運量同比增長41.6%。物流進一步暢通,2023年世界銀行觀測的132個有可比數據的經濟體中,已有80個經濟體的物流指數高於疫情前水平。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監測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從2022年的1.9 降至2023年的-0.6,供應鏈壓力回落。二是全球服務業呈現恢復性增長。國際旅游業的復蘇和數字化交付服務的激增推動了商業服務貿易的增長,2023年全球商業服務貿易總額達 7.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9%。三是綠色低碳轉型催生國際新需求。隨著各國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的力度,綠色產業蓬勃發展。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比2022年增長近50%,為過去20年來最快增速。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深入發展。人工智能、雲計算、量子計算、生物科技等領域的新技術蓬勃發展,加快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步伐。
從國內環境看,中國經濟向好具備有利條件。一是疫后恢復效應顯現。隨著疫情防控相關限制解除,人流明顯恢復,中國全年完成跨區域人員流動量612.9億人次,同比增長30.7%。物流運行保持穩步增長,2023年中國完成營業性貨運量547.5億噸,比上年增長8.1%,完成貨物周轉量24.1萬億噸公裡,同比增長6.3%。人流物流的改善為經濟恢復奠定了基礎。二是宏觀政策仍有一定加力空間且政策效果持續顯現。中國政府杠杆率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並不高,中央政府債務負擔較低,宏觀政策仍有一定加力空間。隨著減稅降費、增發國債、降息降准等政策持續發力,宏觀政策的穩增長效應持續顯現。三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總需求潛力與長期發展進程中積累的重要優勢相結合,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沒有變。城鎮化、綠色化、數字化轉型推動形成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總需求潛力仍然較大。從供給看,中國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規模經濟、制造業體系門類齊全、要素條件持續升級、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等一系列重要優勢,並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化中得以不斷鞏固升級。
讀懂中國實現內生增長的動力來源
中國經濟的穩健增長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內在動力。這種動力來源於中國向具有先進增長驅動力的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這種轉型意味著從依賴傳統勞動力密集型和低端加工制造業,向依靠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邁進,推動創新發展﹔意味著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不平衡轉向整體均衡發展﹔意味著減少對諸如鋼鐵和建筑業等傳統資源與污染密集型產業的過度依賴,促進綠色轉型﹔意味著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意味著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再只是少數人受益,而是要實現發展機會、發展成果的全民共享。
創新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日益強勁的支撐力、推動力。人工智能加速向經濟生產各環節滲透,生產資料的數字化、智能化趨勢越發明顯,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算力市場規模估計為664億元,較上年增長82.5%。數據流通利用制度建設持續推進,數據要素價值進一步釋放,新勞動對象加快形成,數據交易市場呈高速增長態勢。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進程提速,智能制造推廣力度不斷增強。碳達峰碳中和積極穩妥推進,以創新引領綠色發展取得進展,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根基進一步穩固,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15.16億千瓦,佔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1.9%,歷史性超過煤電裝機。
協調是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區域協調方面,各大板塊發展優勢進一步顯現。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清潔能源基地加快建設。東北三省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續鞏固。中部地區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更加鞏固。東部地區繼續在提升創新策源能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城鄉協調方面,經濟循環加強,人、地、錢等要素流動持續改善。金融資金持續投入農業農村,城市人口入鄉消費積極性明顯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協調方面,文化產業發展質量也持續提升,涌現出一大批文藝精品力作。
綠色低碳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發展方式轉型和綠色低碳新動能培育加快,增強了綠色發展的產業基礎和能力。中國風電、光伏、動力電池、電動汽車等產銷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為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實現穩中有序發展,市場成熟度逐步提升,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作用逐漸顯現,企業的參與度和活躍度不斷提升,全國碳市場交易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
對外貿易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外貿結構持續升級。2023年中國一般貿易佔進出口比重提高至64.8%﹔機電產品佔出口的比重為58.6%,較上年提升約1.5個百分點﹔新能源產品貿易表現突出,電動載人汽車、光伏產品、鋰電池等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破萬億元大關,增長29.9%。跨境電商展示較強動力,多家跨境電商平台企業加速海外布局,躍居多國應用程序下載前列,以物美價廉的商品和良好的購物體驗,廣受國外消費者歡迎,銷售額實現較快增長。
共享是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它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推進精准扶貧等措施,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治理效能,有力有效保障民生,為經濟內生增長提供堅實的社會基礎。
看清中國增長潛力及未來發展機遇
未來,中國經濟將面臨更多的發展機遇。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國際合作的不斷加強,中國經濟將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外部資源和市場機會。同時,隨著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和消費升級的持續推進,中國經濟也將提供更大的增長潛力和發展機遇。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研究,預計到2030年,未來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未來材料、低碳能源、生命健康、未來空間7大重點領域市場總規模有望達到約10萬億元。未來智能正處於技術快速迭代和產業深度融合階段,隨著通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突破,將會帶動智能網聯汽車、人形機器人、元宇宙等重點產業快速發展,預計2030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5萬億元。量子信息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重點發展方向包括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和傳感等,預計2030年中國市場規模有望超過3000億元。未來網絡是下一代互聯網的新形態,包括衛星互聯網、6G等,預計2030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 6000億元。未來材料是改變產品基本性能和生產方式的基礎,熱點方向包括石墨烯材料、超導材料、未來新能源材料、新一代半導體材料等,預計2030年中國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2萬億元。低碳能源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低碳轉型具有重大意義,重點發展方向包括氫能、先進核能、新型儲能以及CCUS等,預計2030年中國該產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元。生命科學是比肩人工智能、可能帶來顛覆性創新的重要科技領域,重點發展方向包括合成生物、腦機接口、細胞和基因治療等,預計2030年中國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元。未來空間是人類探索新興領域的前沿,重點發展方向包括載人低空飛行、深空深地深海探索、極地開發等,預計2030年中國該產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8000億元。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具有重大顛覆性和革命性的新質生產力,其加速發展不僅將成為新一輪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也將成為影響科技、社會、軍事、國際格局乃至人類未來的關鍵力量。當前中美人工智能兩強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國在需求潛力、供給能力和智能基礎設施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和強大潛能,有望獲得巨大的人工智能發展紅利。據預測,2035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達到1.73萬億元,全球佔比將超過30%。
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數字技術進步和數據總量增長,讓數據價值日益凸顯。一是一大批專業從事數據採集、清洗、標注、脫敏、交易、安全等服務的機構應運而生,它們為數據高質量供給夯實了基礎,也構成了數據產業生態的主體。二是基於政府開放數據、企業自採數據等加工形成商業數據庫、行業數據集等,這些專業化、結構化、高附加值的數據產品是數據變現的直接途徑之一。三是以高質量數據集為基礎,利用高性能算力和深度學習算法訓練出的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支撐了智能汽車、智能裝備、智能機器人、智能客服等產品和服務創新。四是孕育出平台經濟、共享經濟、數字貿易等數字經濟新模式,也推動傳統業態轉型升級和治理模式變革。(王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