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孫秀玲

2025年04月16日08:3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彰顯了黨中央對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高度重視和堅定決心。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將現代新技術、新模式運用到農業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型生產力。目前,我國正處在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特別是農業領域,高質量發展的任務重、難度大。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既是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然選擇,需重點把握好三個著力點。

著力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現代農業發展中,農業科技是最重要的支撐力量之一,直接影響著14億多人的食物供給和生活水平。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攻克了一批引領性、基礎性、前沿性的農業關鍵核心技術。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農業科技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仍存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等短板弱項。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糧食高產穩產的核心,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裡”,指出“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要緊盯種子這一農業的關鍵要素,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廣應用分子育種、基因編輯等現代生物技術,發揮“南繁硅谷”等重大農業科研平台作用,加快實現重要農產品的種源自主可控﹔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加大種業創新投入,讓育種研究走出實驗室、試驗田,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同時,也要鼓勵企業投入種業研發,培育育種領軍企業。

著力推動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我國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靠天吃飯”,隨著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不確定因素增多,糧食減產風險增大。此外,我國耕地、水資源等農業生產資料有限,糧食供求始終處於緊平衡狀態。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通過農業裝備升級和耕地改造,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救災水平,為擺脫“靠天吃飯”、實現糧食穩定安全供給提供重要保障。但也要看到,農業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與新時期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因此,應重點聚焦農機裝備升級和耕地改造,持續推動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一方面,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大力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無人機等技術應用場景,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實現農業集約化、標准化、機械化、綠色化、數智化發展﹔另一方面,高質量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科學制定高標准農田建設規劃,健全長效管護機制,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准農田,全方位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提升耕地產能水平。

著力引育更多現代化農業人才。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農業領域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同時,農業的轉型升級也必須依靠更多專業人才。目前,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業人才短缺問題,仍是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做好農業人才這篇文章,重點強化專家和農民等關鍵力量。一方面,注重外部專家人才引進,有序引導城市各類農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營造良好的干事創業環境,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組合拳﹔另一方面,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讓現有農民能夠將新技術新模式運用於農業生產中。此外,重視教育對農業人才的支撐作用,發揮好農業院校培養農業人才的主陣地作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完善以新農科為統領的學科體系構建,大力培養綜合素質高、技術水平高、實踐能力強、創新意識強的農業人才。

(作者:孫秀玲,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重慶社會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