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2025年04月16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自主性”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中心和關鍵。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要破解圍繞“自主性”產生的一系列難題,更好引領學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破除西方知識體系的話語霸權
近代以來,西方學界長期把持著哲學社會科學的話語權。哲學、文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都在使用西方的學術體系、學術話語,接受西方對於“知識”和“真理”含義的界定,這也直接塑造了今天各學科知識體系的形態。因此,要從“以西方知識觀為唯一真理”的錯誤認識中解放出來,從中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出發,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培根以來的經驗論傳統和休謨對於事實與經驗的二分,共同鍛造了近代科學的客觀性和可檢驗原則。而19世紀上半葉的實証主義思潮把“去哲學化”和“去價值化”的雙重主題引入社會研究的科學化進程,價值無涉或價值中立成為西方社會科學所追求的“知識客觀性”。根據法蘭克福學派和福柯等當代哲學家的反思,現代社會的知識與權力本身就存在諸多勾連,而這種勾連正是許多現代社會問題的根源。西方所追求的“知識客觀性”深刻體現著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的權力—知識結構,使啟蒙理性成為塑造社會與意識的最具支配性的權力形態,這也構成了20世紀現代性反思的核心內容。實際上,西方的知識體系同樣有著鮮明的文化意識和自主意識。無論德國古典哲學還是20世紀以來的法國哲學,都形成了具有鮮明自主性和高度原創性的文化形態。“二戰”前后,美國哲學家從英國、奧地利吸收了分析哲學的基本方法,與美國自身的實用主義傳統相結合,迅速塑造了美國哲學界的主流形態,這同樣有著明確的民族意識。
到今天,英美哲學更多是以工具化的知識生產為導向,以“追求知識的客觀性”為口號,對人文學科的各個細小分支進行形式化、量化的精細研究。但我們必須看到,有一批研究打著“價值中立”或“價值多元主義”的旗號,實際上卻在暗中推行美式的“政治正確”,以隱蔽的方式形成新的話語霸權。在“知識客觀性”和“價值多元論”的口號下,任何文明的價值主張都被排除出知識體系,使文明的文化主體性與其生產出的知識體系相剝離。這種價值多元主義留下的隻有一個悖論:什麼價值都可以信奉,卻又什麼價值都不能信奉。在價值中立和價值多元主義外衣下的人文社科研究反而成了一種具有高度排他性的“學術一神論”。隻有破除“價值中立”“價值多元主義”背后的話語霸權,我們才能明確“自主性”的真正意涵。
發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實踐方法論
哲學社會科學的提法源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就是以“實踐”為中心的哲學與以“實踐”為對象的社會科學的關系。正是實踐貫通了哲學和社會科學的關系,也正是實踐使得哲學和社會科學並提。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實踐方法論就是要以調查研究的方法取代實証主義方法,以在實踐中發展的“現實”取代客觀靜止的“事實”,以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在人民大眾的社會歷史實踐中生產歷史性知識。中國哲學傳統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分別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實踐方法論提供了思想資源,這也是高品質學術期刊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中華文明有著悠久的經史傳統。經是中華文明的常道,卻不是固定不變的靜止的形而上學概念﹔史以經為定針,便不是雜亂無章的盲動。經史傳統在連續與突破的辯証關系中損益遞進,賦予中國哲學以守正創新的文化生命力,使其得以在事實與價值之間相互觀照,達到“源流互質”的真正的客觀性思維。中國古代的義理學能夠在事實與價值之間保持動態平衡,使中國哲學始終帶有深厚的經世濟民的價值關懷,能夠切中時代之命脈,切中百姓的日用平常之道。這就是中國哲學的主客圓融的義理觀。
西方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則是“事實”。從實証主義的方法論看來,“事實”是客觀的,隻有去除主觀性和價值性的實証方法才能真正認識客觀的“事實”。然而,“事實”的客觀性和研究主體的價值中立是一個形而上學的預設,實際上,“事實”總是由主體發現,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科學的知識歸根結底是自主性的知識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這個提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正是這個提法本身確立了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前提。自主性與客觀性、中國性與世界性的問題,關鍵是如何處理好實踐與理論的關系問題,解決好理論從實踐中來的問題。從范疇先行出發,從與范疇對應的所謂“事實”出發來肢解實踐,最終只能形成片面的理論認識。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西方現代哲學革命的產物,是以“實踐”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反形而上學的“哲學”,而“社會科學”則是認識實踐理解實踐的知識體系。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是一種體用關系。因此,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統一的特征,深入反思西方知識體系形成的具體歷史條件、內在機理,充分認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形成的獨特道路和文化傳統,充分認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發展史及其自主性探索的歷程,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所必須完成的任務。
學術期刊與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不是從零搭建一個知識體系,也不是憑空創造一個知識體系。學術期刊在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時,應當秉持開闊的學術視野,引領學界對人類過往社會實踐所積累的知識體系加以總結提煉,積極探索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路徑。
總的來講,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處理人類已有知識積累的方法是“轉化與吸收”。轉化西方已有知識體系背后的主體價值屬性,吸收人類優秀知識積累的成果,反對抽象的形而上學真理,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實踐歷史中檢驗已有知識積累,批判已有知識積累,革新已有知識積累。在現實的歷史實踐中,應注意從知識的邏輯演繹和時空演變兩個維度,處理好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與“普遍性知識”“地方性知識”之間的關系,處理好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與其他知識傳統之間的關系。
基於對西方真理觀和西方實証主義的批判,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應在“轉化”已有人類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從以下五條路徑推動構建自主知識體系。一是在世界文明關系中定位知識的自主性。必須清醒認識到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緊迫性和復雜性,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筑牢意識形態防線,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二是解決知識體系的“西方化”問題。任何知識體系的構建,都容易受到既有知識體系的限制和影響。西方既有知識體系是其社會歷史、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的反映,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統治”地位。這種“西方化”不僅表現在社會科學、人文藝術科學領域,也表現在自然科學領域,使得其研究方法、評判標准等均受到既有話語的干涉或不公對待。三是擺脫對世界文明關系中強勢話語的依附性,在知識生產、評價標准、研究目的及潛在應用前景等方面實現獨立自主,建立真正立足於本國國情的知識體系。四是探索人文社科領域中的文化傳承發展。馬克思主義語境中的“歷史科學”以及中國哲學傳統中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成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理論來源。五是推動學科體系創新與學科知識更新。自主的中國化的知識體系必定是與時俱進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也必須適應新的社會歷史環境和具體國情。
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主要建設任務就是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奠定學理基礎。基於這一任務,哲學各個二級學科承擔著不同視角、不同領域、不同維度的任務。譬如,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肩負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提供思想引領的關鍵責任﹔中國哲學研究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不可或缺的一個知識面向,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必要思想資源﹔外國哲學研究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的重要思想參照系,是我們理解現代文明、現代社會、現代文化的一把必不可少的思想鑰匙。倫理學、政治哲學、美學、宗教學、邏輯學、科學技術哲學等學科作為以問題范圍和研究對象為劃分標准的學科范疇,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中承擔解決現實問題、積累實踐知識、回答時代之問的重要任務。期刊應引導學界在生產自主知識的五條路徑中持續深化探索,綜合統籌不同學科,在跨學科交流中推進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
通過批判西方真理觀的“知識客觀性”和西方實証主義方法論,我們要鞏固文化主體性,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既清醒認識到西方關於“知識客觀性”背后的主體權力,又清醒認識到西方社會科學所謂價值中立的虛假性。以基於人民群眾的價值立場,對人類已有知識成果特別是對西方已有知識體系進行“轉化和吸收”。在這持續不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前提反思、奠定學理基礎。
人文社科期刊作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重要平台陣地,要自覺擔負好光榮使命,堅持用學術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推出有深厚學養、深刻學術思想、深入實踐根基的研究成果,實現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
(作者:周丹,系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哲學研究》編輯部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