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成
2025年04月18日08:35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作為科技創新領域的新銳力量,首度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引發熱烈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的關注,讓這些科創新銳從商業叢林走向了國家科技舞台,成為觀察中國科技創新趨勢的重要風向標。相較於公眾熟知的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因其命名中蘊含的獨特創新隱喻,受到社會各界更多關注。
瞪羚企業是指那些成功跨越初創階段后,在較短時間內取得超常規發展的創新型企業。這類企業恰似非洲草原上的瞪羚,規模不大卻爆發力驚人,既能實現技術創新的“高跳躍”,又能完成市場擴張的“快奔跑”。因具備成長速度快、創新能力強、專業領域新等突出優勢,瞪羚企業通常被認為具有進階成為獨角獸企業的重要潛質。近年來,伴隨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涌現,我國的瞪羚企業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
瞪羚企業在中國的實踐始於2003年中關村科技園推出的“瞪羚計劃”,旨在通過金融支持幫助高成長企業跨越初創期困境。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加快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瞪羚企業的戰略價值日益凸顯。各地政府紛紛出台系統性支持政策,構建日趨完善的瞪羚企業培育生態體系。在政策支持方面,南京對認定的瞪羚企業給予年度最高500萬元獎勵﹔蘇州為瞪羚企業提供每年最高50萬元的科技貸款貼息補助﹔杭州高新區給予瞪羚企業認定年度80%的房租補貼﹔深圳則提出將瞪羚企業優先納入政府採購白名單,支持其參與重點項目採購。一系列政策有力推動了瞪羚企業的發展。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過去5年,中國瞪羚企業數量增長超過兩倍,從70家增至258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出“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標志著瞪羚企業已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這一政策導向既是我國應對全球科技競爭的關鍵舉措,也是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再次深化。
一方面,在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主要戰場的當下,瞪羚企業早已不是簡單的商業概念,而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這些能在短時間內突破市場壁壘的“創新獵手”,已在多個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圍,如在國產大飛機C919研發生產中、全球最大氮化硅粉體生產線建設中,都有瞪羚企業參與。
另一方面,在當前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背景下,瞪羚企業正通過持續創新釋放強大的產業引領效應。武漢光谷的實踐具有代表性:自2011年啟動瞪羚企業培育計劃以來,已孵化26家上市公司。“光谷瞪羚”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方面的突出表現,顯著提升了武漢在區域經濟競爭中的地位,為武漢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當前,這一發展范式正在全國復制。全國多地涌現的“瞪羚谷”表明,瞪羚企業集群的培育,不僅能夠有力帶動產業鏈升級,還可以重塑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當前,我國瞪羚企業發展勢頭良好,數量不斷增加,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下一步,應繼續加大對瞪羚企業的支持力度,在助力瞪羚企業“高跳快跑”中,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將瞪羚企業培育成經濟躍遷的動力引擎。
增強瞪羚企業內生發展動能。綜合運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政策手段,引導瞪羚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重點支持瞪羚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技術迭代中搶佔發展制高點。鼓勵政府、企業和社會向瞪羚企業開放應用場景,為瞪羚企業提供技術驗証、成果轉化和市場拓展等全方位支持,推動其技術成果快速轉化,提升我國瞪羚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發揮瞪羚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支持瞪羚企業等科技型高成長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構建“瞪羚企業+行業龍頭+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網絡,通過促進知識共享與技術擴散,實現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價值共創。以專業化創新園區為載體,為瞪羚企業集群化發展提供平台支撐,推動區域創新能級的整體躍升。
依托瞪羚企業推動“兩鏈”融合。以前沿引領和應用轉化為導向,強化瞪羚企業創新應用場景支持及首創產品的應用推廣,鼓勵瞪羚企業在新興產業與傳統領域的交匯點上尋找新的增長點,推動產業鏈升級和優化。引導瞪羚企業積極參與“補鏈、延鏈、強鏈”,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精准對接與深度融合。
(作者:李俊成,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