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開斌
2025年04月18日08:48 來源:學習時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是平安中國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把捍衛國家政治安全擺在首位,完善公共安全體系,著力防范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化解風險是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必須履行好的政治職責。當前,我國正處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臨的風險挑戰變得更加復雜嚴峻。做好防范化解風險工作,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科學把握風險綜合體特征
預判風險是防范風險的前提,把握風險走向是謀求戰略主動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需要應對的風險挑戰、防范化解的矛盾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當前,全球正在步入一個充滿易變性(Volatile)、不確定性(Uncertain)、復雜性(Com-plex)、模糊性(Ambiguous)的“烏卡時代”(VUCA),和平與發展受到嚴峻挑戰。伴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上升,面臨的安全威脅明顯增多,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筑牢國家發展的安全基石。
國家的安全風險態勢既包括數量方面,也包括結構方面。在看到各類風險挑戰數量增多、發生頻次加大的同時,更要清醒地看到,隨著國內外環境變得日益復雜嚴峻,我國所面臨的風險挑戰的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各類風險之間的耦合疊加、傳導轉化、連鎖聯動效應更加明顯,容易相互交織形成一個風險綜合體,產生難以預期的系統性后果。
從產生原因來看,隨著自然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變得日益復雜,各類風險之間的邊界變得更加模糊,風險的發生不再有明顯的單一原爆點,而是呈現多點並發、相互激發、交織重疊的態勢,產生耦合效應,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技術的各類風險之間相互作用,經濟發展問題和社會穩定問題相互交織,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相互疊加,形成系統性風險。從演化過程來看,各類風險不再是單獨線性發展變化,而是呈現彼此交叉傳染的非線性擴散特征,進行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快速傳播,產生“蝴蝶效應”,一起原生風險可能引發一系列次生、衍生風險,單一風險可能演化為綜合風險,非公共性風險可能演變為公共性風險,境外風險可能倒灌變為境內風險,局部風險可能擴大成為全局性風險,非政治性風險可能蔓延變成政治風險,形成復雜多樣的風險鏈。從造成的后果來看,各類風險經由連鎖聯動后造成的影響往往不再局限於一時一域,而是可能同時在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物理空間、心理空間、虛擬空間形成全時全域的沖擊,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在造成直接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的同時,還帶來間接的心理傷害、社會影響、政府形象受損等持久而深遠的連鎖反應。特別是隨著全媒體時代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日益成為各類風險的策源地、傳導器、放大器,“茶杯裡的風暴”很容易聚變為現實社會的“龍卷風”。
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准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我們做好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列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防范化解風險,既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內容,也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具體要求。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要求我們自覺把防范化解風險放在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中來系統謀劃,把防范化解風險做實做細做好,努力實現“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的目標。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發展和安全,是我們黨對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之一,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大原則。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二者辯証統一、不可偏廢。統籌發展和安全,要求我們進一步樹牢“發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理念,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堅持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並重,推動發展和安全深度融合,既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又保証國家安全這個“頭等大事”,既善於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的實力基礎,又善於塑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做到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良性互動、相得益彰。
堅持以事前預防為主。防范化解風險是一個包含事前預防、事中管控、事后學習在內的全周期管理過程。古人雲:“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預防是最經濟、最安全,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做好國家安全工作,既要維護國家安全,也要塑造國家安全,塑造是更高層次、更具前瞻性和戰略性的維護。防范化解風險,既要有效處置風險,更要立足於防,主動防控風險,推動國家安全工作模式由事后被動應對向事前主動預防轉型。堅持以事前預防為主,要求我們主動推進關口前移、標本兼治,強化日常防范、源頭治理,堅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每個項目、環節都要以安全為前提,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都要把住安全關、質量關,從源頭上避免或減少重大風險的發生,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是一種以底線和極限為基准,作最壞打算、爭取最好結果的思維方式。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要求我們自覺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堅持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具有“以一當十”的戰斗勇氣,做好打大仗、打硬仗、打苦仗的充分准備,堅決克服麻痺思想、僥幸心理和鬆懈狀態。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還要求我們善於把“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轉化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動力,“圖之於未萌,慮之於未有”,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假想敵”有針對性地預置好力量和資源,做好應對多重重大風險混合沖擊乃至各種極端情形的充分准備,確保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
抓好防范化解風險重點任務
防范化解風險,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涉及面廣、時間跨度大、工作任務重、目標要求高。我們必須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統籌全局、抓住關鍵、突出重點,以重點突破帶動防范化解風險工作整體推進。
堅決捍衛國家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我國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是最高的國家安全,是新時代國家安全的生命線。隨著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和中美博弈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全方位圍堵、打壓、遏制,持續實施“西化”“分化”“弱化”“丑化”圖謀,利用各種機會進行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做好防范化解風險工作,必須自覺把捍衛國家政治安全擺在首位,把握黨和國家安全根本,筑牢政治安全防線,堅決消除影響政治安全的各種苗頭隱患,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堅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統籌境內境外、網上網下,筑牢反滲透、反顛覆堅固防線,鞏固拓展反恐怖、反分裂斗爭主動態勢,堅決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
著力防范重點領域風險。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包括政治安全在內的各領域國家安全。維護經濟安全,要堅持以增強經濟發展的穩定和活力為核心,確保國家經濟發展不受侵害,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高國家經濟實力,為國家安全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受短期與長期、外部與內部、周期性與結構性矛盾問題相互交織影響,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防范化解經濟領域重大風險,重點要抓好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等工作,持續增強我國經濟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落實好防范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的各項舉措,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體現,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社會對公共安全問題更加關注、對公共安全工作提出更高期待。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領域風險,要堅持以防災減災救災、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社會治安防控以及網絡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為重點,加快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健全常態長效機制,推進思路理念、方法手段、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提高公共安全工作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升社會治理效能,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不斷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層基礎。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