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不斷拓展實踐育人的空間和陣地

何侃侃

2025年05月26日13:5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實踐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有機組成,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有效途徑。要重視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重視實踐育人,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

要堅持思政課建設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近年來,學校思政實踐育人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推動學生成長成才、擔負民族復興重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制定並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明確將實踐育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思政實踐育人工作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需要推進更高水平的實踐育人。面對數智時代的機遇與挑戰,要把知識學習與價值認知、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現實空間與虛擬場域結合起來,探索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

發揮實踐育人價值引領。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將課堂中的理論知識與真實的社會問題相結合,將抽象的價值符號轉化為具象的行為實踐,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價值內涵的理解,進而更好地開展實踐。這種“實踐、認知、再實踐”的過程,契合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使價值引領由單向灌輸轉變為動態生成。加強實踐育人頂層設計。系統設計實踐育人教育教學體系,分類制定實踐教學標准,提高實踐教學比重,推動實踐育人常態化制度化。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立報國強國大志向。把握實踐育人內在規律。堅持系統完善、整體優化原則,通過統籌教育資源、完善銜接機制、融合社會場景,推進各學段實踐育人目標分層遞進、內容有機銜接、方法迭代升級。重點建立縱向貫通大中小學的實踐能力培養圖譜,橫向整合課內外、校內外實踐資源網絡,實現基礎教育重感知體驗、高等教育強創新實踐的循序漸進發展路徑。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強化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的雙向互動,打造一批“大思政課”品牌,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階段學生的成長發展實際。構建實踐育人內容體系。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在實踐中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社會問題探究、職業精神培育、全球視野拓展作為價值引領的主要內容。

強化實踐育人體驗效果。體驗是教育內化的必要條件。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中的具身體驗,將抽象的理論觀點與個人經驗相融合,實現“認知、認同、踐行”的轉化,進而形成情感共鳴和理性認同。若實踐活動僅停留於形式,學生缺乏真實體驗,實踐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會大打折扣。注重內化與外化的轉化。把握好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從認知接受到行為踐行的遞進關系,把“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有機結合。比如,通過校企合作項目讓學生直面產業需求,引導學生理解“工匠精神”,增加對職業精神的認知。注重教導與疏導的結合。既通過正面宣傳教育的方式,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又注重尊重個體思想發展的主體特征,善於在實際問題中解決思想困惑。比如,通過開展基層治理體驗,以問題為導向,加強與人民群眾的密切接觸,厚植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念。注重主體與客體的互動。在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雙向互動中開展實踐育人,通過平等共話與實踐共創實現實踐活動的共生性建構,充分發揮學生在實踐育人中的主觀能動性。

拓展實踐育人空間場域。實踐活動必須依托具體的空間場域。學生在跨場域實踐中實現角色轉換,增強社會責任感與創新力。通過拓展空間場域提供多元實踐情境,幫助學生突破課堂局限,在真實社會場景中實現“知情意行”的轉化。注重校內場域升級。推進校園物理空間與育人功能的深度適配。通過改造升級學校實驗室、創客中心、文化活動室等實體場所,打造智慧化實踐場景﹔依托跨學科資源整合構建“一站式”實踐育人平台,實現課程實訓、科研探究、文化浸潤的有機聯動。注重虛擬場域融合。運用數字技術建立“虛實共生”的全空間全場域教育體系,將思政課堂、實踐場景、榜樣案例進行集成融合,優化虛擬課堂、翻轉課堂、數字化學習等新型實踐育人場域,為學生打造數字化交互空間,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感。注重社會場域聯動。打破校園邊界壁壘,構建政府、企業、社區協同參與的實踐育人生態。通過校地共建紅色教育基地、鄉村振興服務站、企業研發實訓平台等社會化實踐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基層治理、產業升級、科技助農等社會議題。通過項目式學習、公益服務、產學研融合等多元路徑,實現社會資源向育人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讓學生在真實社會場景中拓寬視野、強化責任擔當,形成“校內外循環賦能”的育人共同體。

打造實踐育人多元師資。實踐育人師資力量是連接課堂與社會、貫通理論與實踐的關鍵紐帶,為實踐育人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支撐,助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構建多元化師資結構體系。需突破傳統學科教師的單一結構,建立“理論導師+實踐導師+行業導師”三位一體的復合型師資團隊。通過建立校企協同遴選機制,在選聘具有理論素養與實踐創新能力的專業教師擔任理論導師的基礎上,重點引入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實踐導師,系統吸納行業領軍人才擔任產業導師,形成跨學科、跨行業、跨領域的協同育人網絡。加強專業化能力培養。通過“專題研修+企業挂職+項目實戰”能力提升路徑,強化教師將產業技術動態轉化為實踐資源的能力。依托校企聯合培養平台,實施教師實踐能力提升計劃,系統構建包含課程開發方法論、項目設計規范、過程指導策略等要素的核心能力矩陣。建立周期性能力評估機制,通過教學評估、同行評議、學生反饋等多維度評價,形成“診斷、改進、提升”的閉環發展模式。健全協同化激勵機制。構建“學校主導、企業協同、社會參與”的激勵機制,建立實踐育人工作量核算標准,將實踐指導成果納入職稱評審、績效分配體系。設立實踐育人專項基金,對優秀實踐課程開發、創新項目指導等成果給予重點支持。完善實踐育人成果轉化機制,推動優秀實踐案例向教育教學資源轉化,促進產學研成果反哺教學。建立教師實踐育人成果展示平台,通過教學競賽、成果展覽等形式提升實踐育人影響力。

(作者系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

(責編:萬鵬、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