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重構國際傳播格局講好中國發展故事

2025年06月04日08:38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重構國際傳播格局講好中國發展故事

當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刻影響人類社會,大國競爭和博弈日益加劇,國際傳播環境因此更趨復雜。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創新開展網絡外宣,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這為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提供了遵循。

新時代以來,我國大力推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進傳播體制機制創新,加強網絡傳播渠道建設和內容建設,有效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初步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同時要看到,美西方對我國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西方媒體的“中國經濟崩潰論”不斷翻新,這些基於對華認知偏差作出的所謂“預判”影響了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正確認知。雖然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有時仍然面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問題。

破解一系列難題,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在全球經濟秩序調整與文明發展范式轉型的雙重維度中,構建起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講好中國經濟發展故事,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

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我國有獨特優勢。一方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提供堅實底氣。我們黨加強對國際傳播工作的領導,可有效協調與整合文化、經貿等多領域資源,有利於形成統籌規劃、協同實施、合力推進的大外宣格局。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處世哲學,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增強國際影響力。同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的成功經驗、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巨大貢獻,也為進一步做好國際傳播創造了良好條件。無論是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以及促進新技術廣泛應用的豐富場景,都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啟發和借鑒。

在充分發揮優勢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面臨的諸多挑戰。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場景的豐富變化,網絡空間的輿論形態更加復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必須著力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一是創新體制機制。重構國際傳播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整體上謀篇布局。需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從戰略設計、信息共享、渠道整合、話語構建、效果評估等多維度推動系統性突破,優化國際傳播網絡,形成協同傳播局面。需調整傳播思路,著力構建跨部門協調機制,可考慮建立傳播統籌平台,實現經濟數據、政策解讀、案例素材的標准化共享。需加快推動各地各部門對外傳播理論素養與能力提升建設,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對外傳播專業人才,提升公民對外傳播素養,強化人人都是國家形象大使的自豪感與認同感,形成社會廣泛參與傳播的態勢。

二是數字技術賦能。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深刻改變了原有傳播格局,信息的生產、傳播以及交互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媒介通過數字化轉型擴展了傳播渠道,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新興媒介豐富了內容表現形式,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在數字平台上實現融合,形成了跨媒介敘事乃至深刻影響網絡空間的傳播格局。需順應數字技術發展和演進態勢,用好其精准化、個性化、定制化的特點,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圍繞渠道拓展、形式設計、內容推送、用戶需求與反饋等建設國際傳播的數據處理中心,採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准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

三是發揮文化力量。國際社會文明發展范式面臨轉型,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呼聲日益高漲,需推動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增進不同文明間的互相理解與包容,為全球合作創造民心相通的人文環境。近年來,我國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業務生態、平台分布等都呈現良好態勢,網絡影視劇以及網絡文學、網絡游戲在海外市場迅速站穩腳跟,影響力持續擴大,成為文化出海“新三樣”,我國網絡文化創作生產受到越來越多海外受眾的認可。進一步發揮文化力量提升國際傳播能力,需尊重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差異,不斷探索文化產品和服務數字化的多樣態,增強文化符號與傳播價值之間的內在聯系,持續提升綜合實力、內生動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國際市場份額。

此外,還需著力提升我國經濟話語權,構建融通中外的中國敘事體系。需從經濟發展權、規則制定權和敘事解釋權等多方面著手,在增強經濟硬實力的基礎上,創新國際交流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強化在多邊平台中的議題設置能力。同時,立足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實踐,創新表達方式、增強國際社會認同,形成兼具解釋力、傳播力、影響力的敘事框架,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