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閩景
2025年06月10日08:29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學思】
人工智能時代,如果我們把教育放在原來應試教育的邏輯中去討論,會有什麼結果?人工智能可能會加劇學習“內卷”,也可能會降低孩子們的思維能力。這樣的討論和應用不僅沒有意義,更會錯失教育轉型的重大機遇。我們需要打開想象力,構建全新的學習哲學和教育邏輯。
首先,學習不再是個體構建大腦神經元網絡的事情,而是人腦和智能工具協同進化。人類的進步,始終與工具的使用緊密相連。沒有望遠鏡時,僅憑肉眼人類無法深入探索宇宙奧秘﹔有了望遠鏡后,我們可以看見深空更復雜的宇宙世界。因此,學習的內容、方法和評價體系都需要基於新工具去做調整和改變。而智能工具能夠在協助個體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進化,將別人的學習體驗計入自己的認知領域,這是以往所有工具所不具有的能力,這更為我們的學習打開了想象力。孩子們通過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編程、設計和復雜計算,擁有以前無法想象的新能力,這就是人工智能新的學習哲學。
其次,人工智能不是加法器,而是教育放大器。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有上千億個,每個神經元可以與其他神經元連接,這就構成了一個超級大的網絡系統,讓人們可以進行高級的思考和創造。但即使是最聰明的人,終其一生學習所得的知識仍然是有限的。人工智能則全然不同,它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裡實現超大規模數據的學習,人腦裡形成的有限知識和人工智能掌握的巨量知識之間不是加法關系,而是乘法關系。如果人腦知識是零,那麼乘上人工智能還是零﹔如果人腦裡的知識很多,那麼人工智能產生的放大效應會讓每個人的可能性邊界更加寬廣。這個情況告訴我們,教育依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塑造人的大腦,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效益將更加可觀。
再次,任何智能都會出現差錯,但人工智能犯的錯誤和人產生的錯誤性質完全不同。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曾經說過:“優秀的科學家90%的時間在犯錯,頂尖科學家99%的時間在犯錯。”人工智能的錯誤就是錯誤,而人類所犯的錯誤可以成為創新的源泉。人通過腦神經元的搭線錯誤,產生新的思想,這是人類不斷拓展進化的基本方法。因此,教育的新邏輯是要珍惜與包容錯誤,而不是追求考試得滿分。實際上得滿分的人,往往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者,但不一定是一個創新者。人類現存的工作,也許絕大部分都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未來人類的使命就是創造新體驗、創造新發現、創造新世界,創新將成為教育的新邏輯,這也是我們教育最有想象力的方向。
最后,未來人工智能可能會替代人類重復性的工作,唯有熱情和熱愛不可替代。人工智能與人類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擁有內驅力,而內驅力是教育成功的內核。機器的解題能力已經十分強大,讓孩子們掌握通過人工智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遠比解對題要有意義得多。因此,無論是讓孩子們用人工智能去創作海報、小視頻,還是去編程來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向著實踐轉向已經是教育的必然選擇,在這個過程中,隻有提升孩子們的內驅力,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和熱情,才能不斷適應社會現實需要。
人工智能當然是一種能幫助解題的工具,也是教與學的新助手,它能夠支撐起多樣化的學習內容和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但人工智能更是數字文明的一種新生態,它將讓人類突破生理大腦的限制,去開拓更廣袤的自然世界,去創生無限的數字世界,這也必將讓我們的教育更有力量和想象力。
(作者:倪閩景,系上海科技館館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