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楊通進 左露瓊

2025年06月13日08:35    來源:中國軍網

當前,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形勢和斗爭愈加復雜,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事關“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在引導青少年培塑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思政課建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必須切實增強辦好思政課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對思政課建設都作出過重要部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在紅軍大學、蘇維埃大學、抗日軍政大學等開設了“黨的建設”“中國革命運動史”“馬列主義”等課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就把“中國革命常識”“共同綱領”列入中學教學計劃,在高校開設“中國革命史”“馬列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等課程。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先后出台多個關於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對思政課建設提出明確要求,不斷推動思政課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採取有力措施認真貫徹落實,思政課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同時也要看到,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沖擊下,特別是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獲取方式日益碎片化、傳播渠道日益多元化,與之相較,思政課傳統教學模式效能有些弱化,面臨著“注意力爭奪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深刻把握思政課建設的時代方位和歷史使命,既堅守正道也創新求變,破解傳統灌輸式教育的現實困境,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關鍵在於處理好“守正”和“創新”的辯証關系。守正是前提、基礎,必須把牢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守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筑牢根基﹔“創新”是方法、手段,借助具象化敘事、沉浸式體驗等激發情感共鳴,破解傳統教育吸引力不足、實效性不強的瓶頸,推動認知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建構”,為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注入活力。守正指向“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的育人方向,創新通往“怎樣培養人”的實踐路徑,體現了變與不變、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証統一,是思政課回應時代之問的“一體兩面”。隻有打好守正與創新這套組合拳,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才不會偏離方向,在創新的過程中守正,才不會故步自封,從而有效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守正固本,筑牢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根基。一方面,“守正就不能偏離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思政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基礎,具有很強的學理性,承擔著培塑學生理性思維和價值立場的職責。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科體系建設,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用新時代的故事與偉大變革教育引導青少年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另一方面,堅持好運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積極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總和,體現出中華民族崇高的價值追求,是思政課建設的“源頭活水”。必須堅持“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相結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融入思政課建設,為思政課提供更為豐厚的文化養分,更好發揮思政課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

創新賦能,激發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活力。不日新者必日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與教育的融合發展,用好數字技術成為賦能思政課建設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一是以大數據技術的精准畫像構建起“數據驅動—學情分析—靶向供給”的教學范式,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實現與學生的充分溝通,精准識別學生的認知特征、價值取向與思想動態,面對全媒體時代出現的信息傳播碎片化和失真等現象,依托智能決策系統實現教學內容的動態適配,形成分層分類的精准供給機制,有效破解傳統思政課“供需錯位”的難題,不斷增強思政課內容的針對性與精准性。二是打造課程思政建設開放共享平台,建立“中央廚房式”的資源供給體系,建設覆蓋重點專業和主干課程的實用化、系列化、數字化思政元素庫,推動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進一步拓展思政育人的時空維度。三是結合學生思維特點設計教學環節,利用數智技術打造全息課堂,通過情景模擬、互動討論等實現教學過程的多元互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增強他們學習的沉浸感和體驗感,‌不斷提升思政課堂親和力與吸引力。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