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作風建設要防止“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孫照紅

2025年06月13日08:45    來源:學習時報

2022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一個人蛻化變質往往是從吃喝玩樂起步的。為什麼黨中央要從八項規定入手抓黨風廉政建設?就是因為‘四風’和腐敗問題互為表裡,是腐敗滋長的溫床。”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表面意思是指牙齒、衣服、器物等上面的小洞如果不能及時修補,等它破成大洞就難以修復了。這句話之所以被廣泛使用,就在於它用質朴的語言揭示了事物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以及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的哲理。日常生活如此,黨的作風建設亦如此。習近平總書記用“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來比喻作風建設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的重要性,強調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風腐同查同治,體現的是對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深刻洞察。

小事小節反映品德、反映作風。黨員干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衣食住行的標准、待人接物的態度、會議發言的風格等,看似小事小節,但能夠反映出其生活作風和工作作風,折射出其思想覺悟和價值取向。在生活中鋪張浪費、奢侈消費的黨員,很難讓人相信他是一個厲行節約、艱苦奮斗的黨員﹔對群眾來訪不耐煩、敷衍塞責的領導,很難讓人相信他是一個堅守黨的宗旨、為民服務的領導﹔在工作中“會議多、落實少”的干部,很難讓人相信他是一個工作務實、肯干敢干的干部。因此,小事小節絕非小事,它如同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干部的品德、作風﹔它如同一塊試金石,檢驗出黨員的黨性。同樣,小事小節也蘊含著對黨員干部品德、作風和黨性的考驗。黨員干部能否經受住這些考驗,往往就體現在這些小事小節之中。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由小到大、由量變到質變的演變過程。“千裡之堤,潰於蟻穴”“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潰蟻孔,氣泄針芒”“小孔不補,大孔叫冤苦”等古代經典和俗語,都是在提醒人們:小問題、小錯誤若得不到及時處理,任其發展下去,終將引發難以彌補的嚴重后果。無數案例表明,落馬官員起初多是從接受一頓宴請、收受一份禮品開始的。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恩小惠、人情往來,若不及時糾治,就可能會演變為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大問題。同樣,工作拖延、遲到早退等小毛病,若不能及時改正,可能演變成慵懶怠惰、責任意識缺失等問題,進一步則可能發展為違反工作紀律、濫用職權、決策失誤。小節不慎,大節難保。唯有小過即問、小錯即糾,才能防止積小錯成大錯、小問題發展成大禍害。因此,黨員干部要時刻保持警惕,從不遲到早退、不接受一次吃請等小事做起,培養良好的作風。

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有著相同的根源和本質。在作風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踐行“小洞不補,大洞吃苦”,核心在於強化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的意識,即從糾正看似微小的作風問題入手,防止不良風氣滋長蔓延,避免由“風”及“腐”。隻有以“小洞”不可輕視、不可小覷的清醒認識和高度警覺,以“早察”“早補”“快補”的堅決行動抓作風建設,才能打好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總體戰。黨的十八大之后,黨中央以中央八項規定作為改進作風的第一步,就是以“小切口”撬動“大變革”﹔從緊盯“一餐飯”“一杯酒”“一輛公車”“一場會議”等到嚴查隱形變異的“四風”問題,再到系統推進涵蓋黨風政風社風民風等在內的廉潔文化建設,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正風肅紀反腐相貫通,推進風腐同查同治,正是對“風腐一體”“風腐交織”特點以及從量變到質變、由“風”及“腐”規律的准確把握。當下,黨風政風都有明顯改善,但是,應清醒地認識到作風問題的頑固性、反復性,認識到抓作風建設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必須堅持從細微處著眼、從點滴處入手,持續擦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作風建設的“金色名片”。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