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珂 李盾
2025年06月18日08:2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為發展體育事業的主體,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當前,推動群眾體育高質量發展,已成為落實全民健身戰略、服務健康中國建設、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著力點。群眾體育不僅關乎人民健康,也在凝聚文化認同中發揮獨特作用。發展群眾體育,應立足群眾需求導向,完善活動體系與內容設計,強化文化引領,激發群眾活力,在推進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中邁出堅實步伐。
近年來,貴州“村超”和江蘇“蘇超”先后興起,作為兩種不同路徑的基層體育實踐,展現出群眾體育旺盛的生命力。前者根植鄉土文化,以村民自發組織為基礎,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美食等元素,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認同與村落共同體凝聚力﹔后者依托城市區位特點,以專業化賽事運作為牽引,塑造了濃厚的競技氛圍和城市體育精神。二者雖方式各異、路徑不同,但共同體現出群眾體育“由下而上、自我組織、廣泛參與”的基本特征,映照出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參與式、沉浸式、常態化體育活動的深層需求。
群眾體育之所以“火”得起來,關鍵在於貼近群眾、扎根生活、展示文化,反映出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方式和對精神文化生活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殷切期盼。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群眾體育“火起來”之后如何“強起來”,仍面臨諸多現實考驗。因此,需要堅持以全民健身戰略為統攬,以整合體育、文化、旅游等多元資源為抓手,推動文體旅深度融合發展、城鄉一體協同發展。在此過程中,可以重點考慮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文化為根,激活群眾體育的內生動力。一方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群眾體育中的系統融入。引導各地深挖地域文化資源,助推將歷史脈絡、民族符號、傳統節慶等元素納入賽事內容設計與活動品牌建設,提升群眾體育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加強群眾體育的精神引領作用。加強體育文化精神闡釋與傳播,支持開展基層體育文化節、主題體育活動、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展示項目等載體,營造群眾主動參與、主動表達、主動傳播的文化氛圍,持續擴大群眾體育的影響力與覆蓋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夯實群眾基礎。
二是以融合為徑,拓展群眾體育的產業協同價值。加強群眾體育與文化產業融合,應注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民族藝術、地域民俗等文化資源有機嵌入賽事活動與場景營造,打造具有地域辨識度與文化厚度的群眾體育新載體,推動其從文化呈現走向文化體育產業開發。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發展賽事演藝、文創產品、特色節慶等衍生產業,構建以群眾體育為支點的區域文化產業鏈,提升市場轉化的能力。推動群眾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應探索“賽事+旅游”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聚焦體育資源向旅游資源和產業鏈條延展。通過“觀賽引流”“停留轉化”等機制,打造一批“以賽促旅、以旅興業”的融合型特色IP,帶動食宿行游購娛等多元業態集聚,優化旅游供給結構,釋放群眾體育在擴大消費、拉動區域經濟中的乘數效應。
三是以機制為本,健全群眾體育的發展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機制,優化城鄉體育空間布局,推動社區球場、健身步道、多功能運動場地向基層延伸,加強覆蓋面,打通群眾“想運動、沒地方”的堵點。健全服務供給機制,強化賽事運行、活動組織、物資保障等核心功能,推動從“有場地”向“有賽事、有服務”轉變,提升群眾體育的運營水平與服務效能。鼓勵社會組織、體育機構、志願團體等多元主體深度參與服務體系建設,形成覆蓋廣泛、聯動高效的服務網絡。加強輿論引導與治理機制,強化輿情監測、信息回應和正向傳播,防止虛假失實炒作干擾,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群眾體育輿論生態。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貴州大學管理學院)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