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德奎
2025年06月19日08:27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視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關乎億萬學子的成長福祉,承載著建成教育強國的歷史重任。深刻把握其理論意蘊,系統推進其實踐路徑,是新時代基礎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基礎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基礎,其質量高低決定著整個教育體系的質量,影響著教育強國目標的最終實現。基礎教育擴優提質也是應對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之舉。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還面臨區域、城鄉、校際差異,以及人口變動帶來的學校布局調整等現實難題。推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加大對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有效破解上述難題、推動教育強國願景逐步實現的重要舉措。
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基礎教育擴優並非簡單意義上的規模擴張,而在於拓展優質資源的廣度和深度。擴優與提質旨在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必要教育基礎。基礎教育的擴優提質從課程設置、教育教學、師資配備等方面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必要前提。
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是教育公平深化的具體表現。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表征,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承載了人們對教育公平的深度期許,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是實現教育公平、推進社會公平的重要環節。擴優提質意味著打破優質教育資源壁壘,讓更多學生享受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與結果公平。這不僅是對兒童受教育權利的尊重與保障,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鞏固教育脫貧成果、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真實表現,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教育領域的生動詮釋。
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應運用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的系統觀念進行設計,從政策保障、資源配置、教學改革等多層面協同發力、扎實推進。
強化統籌規劃,完善政策保障。立足教育法律法規,明確政府、學校、社會等不同群體在擴優提質中的權力邊界。在《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引下,落實《關於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依據區域發展實情、分學段制定專項行動計劃,涵蓋近、中、遠期目標。完善配套制度,完善教育投入增長機制,優先保証財政性教育支出向薄弱地區、薄弱環節和特殊群體傾斜。創新政策工具,激勵引導社會力量依法依規參與辦學。
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優質均衡。結合人口結構變化趨勢,創新優質教育資源擴容機制,深化集團化辦學、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和學區化治理,推動核心校與成員校形成緊密發展共同體,以權責明晰、激勵相容的內部治理,實現共同體學校共同成長。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等,推進數字資源全域共享。重點加強鄉村地區、邊遠地區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應用能力建設,彌合數字鴻溝。深入落實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和交流輪崗制度,結合精准化、訂單式教師專項培訓,推進高素質教師隊伍的流動與成長。
應用數智技術,深化育人變革。充分運用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打造沉浸式學習場景,深入推進項目式、體驗式、探究式教育教學。利用數智技術設計綜合性學習任務,強化跨學科主題教學,引導學生在實際問題解決中錘煉本領。推進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指導,借助數智技術服務學生精准學習,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營造“五育融合”的育人生態,引導學生習得技能、強健體魄、涵養審美、淬煉意志。
強化監測評估,及時調整優化。圍繞資源配置均衡度、過程質量、結果效能等關鍵維度,建立科學、靈敏、可操作的監測指標體系。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雲平台,結合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識別資源配置缺口、教學改進重點和發展風險點,推行基於大數據的循証決策與精准干預。建立定期評估反饋機制,根據人口流動、政策變化等動態調整資源配置策略,推進資源高效利用,不斷提升基礎教育服務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作者:紀德奎,系天津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