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科學家精神涵養學術共同體文化

顧淑霞 劉蔚如

2025年06月19日08:3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科學家精神涵養學術共同體文化

【科學隨筆】

高校學術共同體是科學家精神的培育者、踐行者、傳承者,以科學家精神引領學術共同體文化建設、以制度機制創新推進科學家精神轉化為學術共同體的行動自覺,必將推動高校充分發揮人才和科技優勢,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中做出積極貢獻。

科學家精神是學術共同體文化的靈魂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科學成果由科學家領航的學術共同體創造,沒有挺得起腰的科學家精神,就很難有站得住腳的科學成果。科學家精神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內涵,是高校學術共同體文化的靈魂。

愛國精神促使科技工作者將個人追求與國家需求緊密相連,增強了學術共同體的使命感和凝聚力﹔創新精神為學術共同體營造了積極活躍、敢為人先的氛圍,推動科技工作者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勇攀科學高峰﹔求實精神促使學術共同體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追求真理、嚴謹治學,防止學術不端和浮躁之風﹔奉獻精神讓科技工作者不計個人得失,全身心投入科研和育人事業﹔協同精神促進了科技工作者之間的交流合作,為有組織科研和新型舉國體制奠定基礎﹔育人精神則為學術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使學術薪火得以代代傳承。

學術共同體是高校治理的一種形式。良好的學術共同體文化,能夠凝聚高校學術共同體的智慧,形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強大力量,提升高校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著力建設以科學家精神內涵為魂的高校學術共同體文化,規范科研行為、倡導長期主義,有助於淨化學術環境,形成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有助於促進跨學科交叉融合,激發創新活力,形成有組織科研的協作范式。此外,良好的學術共同體文化還能夠幫助青年學生和青年科研人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並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有助於培育心懷“國之大者”、勇於開拓創新的新一代科研人才,最終構建起優秀學術共同體文化傳承發展的良性循環,推動我國教育、科技、人才事業持續發展。

科學家精神引領學術共同體文化建設

科學家精神是高校學術共同體文化的價值引領,通過科學家的個體行為表現出來,又在學術共同體中得到傳承弘揚。高校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培根鑄魂的學術共同體文化。

堅持愛國和奉獻的精神底色,聚焦國家戰略和科技制高點。愛國與奉獻是學術共同體文化的精神底色,引領學術共同體面向國家需要勇於創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引起世界科學家廣泛關注。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清華大學吳建平院士曾表示,團隊注重以共同的理念凝聚人,始終抱有“兩個堅持”——堅持把響應國家需求放在第一位﹔堅持把握技術進步規律,響應技術進步的需求。當國家需求和技術進步需求統一起來,就會在團隊內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動科研創新取得顯著成效。

堅持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本色,聚焦真研究問題和研究真問題。求實和創新是學術研究的本質要求。求實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不懈追求,是學術探索的根基。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李強強調,學術研究要真正服務人民群眾,他帶領學生啟動“新清河實驗”,深入一線躬身調研,開創基層社會治理研究的新思路與新路徑。創新是對認知邊界的突破,是科學探索的生命力。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清華大學大氣復合污染治理研究團隊就面向國家需求開展攻關,突破酸沉降和PM2.5治理關鍵科技難題,為我國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了全面支撐。

堅持協同和育人的高校特色,聚焦有組織科研和人才自主培養。協同精神不僅能夠打破學科壁壘,還通過跨界融合實現技術創新突破、增強創新活力,並在集智攻關中實現培養人的根本目標。陸建華院士領銜的清華大學智慧天網創新工程不僅集合了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優勢,還聯合社會科技力量聯合攻關,成功發射國際上第一顆中軌道天基網絡衛星。60多年前,新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與建造的核反應堆,在平均年齡隻有23.5歲的清華核能人手中誕生。幾十年來,核研院研究生論文研究課題大多出自正在開展的重大研究項目,將“知難而進、眾志成城”“建堆報國、建堆育人”的核研院文化代代傳承。2023年,核研院牽頭研制的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科學家精神轉化為學術共同體的行動自覺

科學完善的評價制度和健全穩定的投入機制,是良好的學術共同體文化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學術共同體可以通過深化評價體系改革和創新投入保障機制,將科學家精神轉化為學術環境中的具體體現和制度化表達,將科學家精神轉化為學術共同體成員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行動自覺。

立好指揮棒,以制度建設為引導。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促進高校學術共同體文化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清華大學先后發布了《關於完善學術評價制度的若干意見》《研究生申請學位創新成果標准規定》《關於促進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等制度,修訂完善《教師聘任管理辦法》及執行規范系列文件、長聘評審委員會章程等,強調強化學術共同體意識,加強學術共同體建設,營造寬鬆包容的學術環境,堅守學術道德。種種制度設計有效引導科研人員堅持“四個面向”產出高質量自主創新成果,將科學家精神轉化為具體的評價標准和行為導向。

打好“激勵牌”,以機制創新為支點。有導向也要有激勵。清華大學在著力推動評價改革的同時,不斷健全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例如“篤實計劃”就是一個不看“帽子”、不寫項目申請書、不考核年度成果,按需、精准、長期、穩定支持基礎學科青年教師心無旁騖潛心基礎研究的計劃,突出“從0到1”原創導向,助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文化生態。從數量到質量,從短期到長期,學術評價和支持體系的創新驅動著科技工作者在追求科研成果的同時,自覺踐行科學家精神,保障和促進科學家精神的傳承弘揚,推動良好學術共同體文化的建設。

實踐証明,高校學術共同體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以科學家精神涵養學術共同體文化,通過構建制度機制保障和精神文化浸潤相協同的學術共同體文化培育機制,能夠有效推動高校學術共同體文化的建設和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提供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作者:顧淑霞 劉蔚如,分別系清華大學黨委巡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聞中心副主任)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