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新時代謳歌偉大建黨精神的力作

李捷

2025年06月24日09:1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國出版集團研究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偉大建黨精神研究叢書”。這套叢書集中了浙江省嘉興紅船精神研究中心、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國防大學、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河北師范大學、山東省社科聯和山東省社科院、浙江省中共黨史學會的一批專家學者,用七年之功傾心打造而成。這套叢書一共7卷,分別名為:《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偉大建黨精神與井岡山斗爭》《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建黨精神與全國解放戰爭》《偉大建黨精神與新中國建立和建設》《偉大建黨精神與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從這套叢書的書名可以看出,以上這7卷,各自代表了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一個階段,同時又以偉大建黨精神和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具有標志性的革命實踐和革命精神譜系為紐帶,前后相接、一脈貫通。從而揭示出一個重要的規律,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其創造的一個個歷史豐碑背后,一定有偉大的精神豐碑矗立其間。“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我們同樣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有多長,她所創造和代表的革命業績和革命精神就有多麼久遠。

這部《偉大建黨精神叢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著力揭示精神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史中的地位作用。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勇立歷史和時代潮頭,牢記並踐行初心使命,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奪取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勝利,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靠的是什麼?一靠科學理論指引。二靠革命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三靠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支撐的精神動力。集中體現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集中體現在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之源的偉大建黨精神上。科學真理、人民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猶如三足鼎立的柱石,又如一脈相承的三條紅線,始終貫穿於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之中,又由歷史走到當下、通向未來。

第二,著力闡明什麼是偉大建黨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概括提出偉大建黨精神,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中國共產黨永遠不變的政治靈魂,是中國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猶如中國的“普羅米修斯”,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真理和共產主義的火種,播撒到中華大地上。陳獨秀創辦革命期刊《新青年》,迅速將它由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旗幟,發展為五四運動時期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陣地,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重要的思想條件。李大釗是在中國舉起十月革命旗幟的第一人,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在建黨的思想理論准備中,《共產黨宣言》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個把它用中文全文翻譯過來的是陳望道。1920年 2月,陳望道回到浙江義烏家中,秘密翻譯《共產黨宣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一段佳話。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李大釗是黨的創始人之一。他不幸被捕,於1927年4月 28日為崇高的事業英勇捐軀。他在《獄中自述》中寫道:“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品格和精神基因。張太雷是李大釗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北京早期組織成員,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創始人之一,是大革命時期黨的卓越領導人,也是少數見過列寧的中國共產黨人之一。在大革命失敗關頭,他擔起領導廣州起義重任。1927年12月12 日在乘車趕往大北門指揮戰斗時遭敵人伏擊,不幸犧牲,成為中共歷史上第一個犧牲在戰斗第一線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成員。臨終,張太雷囑托戰友們:要和敵人戰斗到底,完成黨交給的任務!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首要的政治品質和崇高情懷,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應有的政治本色。毛澤東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親自起草了入黨誓詞:“犧牲個人,努力革命,階級斗爭,服從組織,嚴守秘密,永不叛黨。”為了黨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毛澤東犧牲了6位親人,包括他的妻子楊開慧烈士和他的長子毛岸英烈士。

第三,著力闡明偉大建黨精神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關系。

一是追根溯源,闡明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

中國共產黨以偉大建黨精神源頭,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鑄就了一系列革命精神,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等,猶如一座座豐碑,一脈貫通又與時俱進地弘揚和賡續著偉大建黨精神。

同樣,偉大建黨精神在不斷發揚光大的過程中,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百年黨史鮮明主題交相輝映,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迎來強起來的新時代這一偉大歷程相伴隨,構建起從歷史通向未來、綿延不斷、蔚為壯觀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

二是與時俱進,闡明其他革命精神不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簡單復制,而是偉大建黨精神在不同階段、不同地域、不同條件下的新的升華、新的創造、新的階梯。

以延安精神為例。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這與“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相比較,同樣既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繼續與弘揚,也是偉大建黨精神在延安時期的發展、升華,兩者緊密聯系、相得益彰。

就拿“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來說,這時的最高成果,既不是創建一個馬克思主義先進政黨,也不僅是開辟一條走向勝利的中國革命道路,而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晶——毛澤東思想。有了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我們黨在理論水平和精神狀態等方面,不亞於獲得了一次新生。

再拿“不怕犧牲、英勇斗爭”來說,這時的奮斗,既不是在黑夜茫茫裡孤軍奮戰,也不是在白色恐怖裡工農武裝割據,而是在全國抗日戰爭熱潮空前高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空前廣泛的基礎上發揮中流砥柱作用。中國革命發展到了這個時刻,猶如一條巨輪正在駛向大海,誰也無法阻擋中國革命前進與必勝的步伐。犧牲奮斗到這時,開創了如此的新局面,奠定了如此雄厚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根基,怎不令人欣慰!怎不令人慨嘆!中國共產黨的理想與信念、初心與使命,又如何不能實現!

從延安精神的形態看,除具有上述核心內容外,還具有更為豐富的內容。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要位置,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無條件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顯然,經過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出現了一次質的飛躍,使得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第四,著力闡明偉大建黨精神的當代價值和突出特性。

偉大建黨精神具有繼承性。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是民族復興偉業的最好繼承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繼承人,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好繼承人。偉大建黨精神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中來,也是從中國近代以來的奮斗歷史中來,更是從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中來。偉大建黨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關系,是一種雙維度的互動關系。偉大建黨精神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煥發出時代異彩,又離不開偉大建黨精神的發展升華。

偉大建黨精神具有實踐性。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屬於社會精神層面和上層建筑,但又一刻也離不開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產生,就離不開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實踐。偉大建黨精神蘊含的實踐偉力,也要在黨和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實踐中來彰顯。沒有實踐,它就會失去應有的生命力,成為枯萎的花朵。有了實踐,它就會化作黨領導億萬人民的偉大實踐,化作創造人間奇跡的強大物質力量。

偉大建黨精神具有開放性。這是它能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的基本特質。偉大建黨精神一脈相承,又不斷創新發展,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恢弘大廈,貫穿於中國共產黨的百余年歷史。這種開放性,恰恰是偉大建黨精神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秘訣所在,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創造千秋偉業的源泉所在。

偉大建黨精神具有永恆性。偉大建黨精神同任何一種精神一樣,產生於特定的歷史時刻,都具有特定的時代歷史背景。但它蘊含的精神主題,卻能夠超越具體的時代,而具有永恆的時代特征。這裡的關鍵,一是創新精神,二是奉獻精神。創新,是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動力,也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奉獻,是取信於民、團結人民的根本,也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的根基。一個政黨、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既佔領發展制高點,又佔據道義制高點,就不能不講奉獻。奉獻的最高境界是“大我境界”。世界上不少政黨、團體,都以代表全民或人類自詡。但歷史証明,真正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唯有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中鑄就的偉大建黨精神,蘊含了人類發展史上最具永恆意義的命題,打造了一條永不干枯的精神長河,源遠流長、歷久彌堅。

(作者為中國史學會會長)

(責編:黃瑾、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