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張 浩

2025年06月25日08:36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明確要求“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積極回應,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的充分彰顯。高度重視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著力探索其實現路徑,對滿足人民群眾更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扎實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作為與物質勞動相分離的精神勞動及其產品,是受社會生產方式、物質活動及其社會交往制約的。隻有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生產條件,才談得上追求精神生活,才能逐步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唯有扎實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方能更有力地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扎實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揮棒、紅綠燈,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要用好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蓄勢賦能,為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物質保障﹔把握協調這個內生特點,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並進,切實為人們提供更多更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和精神食糧﹔立足綠色這個普遍形態,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素養﹔依托開放這條必由之路,推動文化建設內外聯動,拓展文化發展的全球視野﹔著眼實現共享這一重要目標,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廣泛、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精神文化產品的共同享有。

扎實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量子信息等技術革新催生智能化精神產品,將極大豐富人類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給人們帶來無與倫比的審美體驗和精神享受。要將新質生產力的動態優勢融入文化產業之中,豐富產業核心要素、創新產業樣態、拓展產業鏈條、優化產業整體布局,驅動文化產業創新升級,打造既有中華文化底蘊又具時代特色的精神產品,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豐富滋養。

其二,優化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機制,滿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需求。

沒有豐富且高質量的精神資源供給,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就無從談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我國文化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由“夠不夠”轉向“好不好”,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以改革為動力,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支持作用,不斷優化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機制。

優化文化服務需從資源配置、服務模式、人才建設等多方面著手。在資源配置上,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農村、偏遠地區傾斜,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完善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場館的功能布局,通過統籌規劃實現區域間文化資源的均衡分布。在服務模式上,借助數字技術搭建智慧文化服務平台,推廣“互聯網+文化服務”模式,運用大數據分析精准對接群眾文化需求,提供“訂單式”“點單式”服務。加強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培訓提升現有人員專業素養,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其工作積極性,為文化服務提供人才保障。

優化文化產品供給機制需從激發創作活力、拓寬傳播渠道、完善監管評價等多環節協同發力。通過政策扶持與資金引導,鼓勵多主體參與,構建開放包容的創作生態,激發全社會文化創新潛能。創新文化產品傳播渠道,借助新技術、新業態拓展傳播邊界,精准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建立科學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既注重市場反饋,也重視社會效益,推動形成內容優質、傳播有力、供需適配的文化產品供給機制,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根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價值引領、價值導向功能,引領人民精神生活的內涵深化與升華。

教育引導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性工作。通過教育引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要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為抓手,以豐富的教育內容和新穎的形式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廣大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其生命力與號召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塑造共同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切實凝聚共識,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筑牢共同價值根基。

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實踐養成。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積極開展各種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如文明家庭、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等評選活動,激勵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鼓勵人們在各種社會實踐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全社會的行動自覺,構筑起堅實的價值根基,推動全體人民在共同的價值追求中實現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其四,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彰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人民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當前,人民群眾對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強烈。隻有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入挖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趨勢和新特點,更加精准地為人民提供高質量精神食糧,才能更好地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

著眼於人,就是要深入考察不同群體在文化偏好和旨趣方面存在的差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當前,要以精准化調研為基礎,通過大數據分析、分層走訪等方式掌握不同年齡、地域、職業群體的文化偏好,建立動態化的需求數據庫。致力於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地區人民群眾的個性化需求,既扶持高雅藝術,也鼓勵大眾文化創新,推動非遺與數字技術融合,切實提高經濟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節日文化、音樂文化等方面的供給覆蓋力和滲透力。

落腳於人,就是要全面把握“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深刻內涵,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堅持人人參與、各盡其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鼓勵人民群眾投身於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增強人民群眾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促進農村、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解決好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公共文化服務不平衡問題,使人民群眾享有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文化發展成果更好、更廣泛地惠及全體人民。

(作者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