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貴
2025年06月25日08:48 來源:學習時報
企業興則國家興,企業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企業的自主創新,《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的多篇文章對此作出重要論述。在《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企業家要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勇於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重視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本投入,有效調動員工創造力,努力把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在《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中強調,“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指明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發展方向,也為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出了明確思路。
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在高校、科研院所、應用單位等各類創新主體中,企業憑借其獨特的市場地位和資源優勢,在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一般來說,企業創新活動涵蓋科技創新、生產工藝革新、市場開拓創新、組織管理優化以及體制機制完善等多個方面。當前,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的7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快速增長,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已經成為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重要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自主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爬坡過坎、發展壯大的根本。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仍存在“卡脖子”問題,新興產業的技術支撐體系尚待完善,諸多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高端環節參與度不足。面對這一現實挑戰,企業必須以科技自立自強為導向,立足於國家的重大需求,秉持自力更生的原則,進一步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加大在原創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力度。聚焦“卡脖子”技術領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全力攻克原創性和引領性的科技難題,加快形成自主可控的技術創新優勢,集中力量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奮力培育一批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顯著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為保障國家安全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筑牢科技基礎,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五個必須統籌”的規律性認識,擺在首位的就是“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這是我們黨關於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重要理論創新,為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供了重要保障。隻有用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才能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
一方面,推動有效市場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意味著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和創新動力,打破地域和行業壁壘,促進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能夠在更大范圍內高效配置和自由流動,引導資源向更有效率的領域和企業流動。維護競爭公平有序,加強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和保護知識產權等相關領域執法,為各類經營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脫穎而出。
另一方面,打造有為政府,關鍵在於把握好政府職能的邊界和定位。政府要避免對市場的過度干預,盡量減輕企業負擔,在日常經營中做到“無事不擾”,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讓企業能夠依據市場規律自主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和進行自主創新活動。同時,政府也必須積極發揮作用,為企業提供既“無處不在”又“無事不擾”的高質量服務,如加強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完善創新政策支持體系等,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當然,政府還需通過有效的監管和調控手段,確保市場秩序穩定,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隨著我國科技實力的跨越式發展和國際競爭格局的深刻變革,我國在多個前沿科技領域已實現從“跟跑者”到“並行者”再到“領跑者”的轉變。在探索科技“無人區”的過程中,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任務日益嚴峻復雜,傳統的“模仿式”“改造式”創新模式已難以為繼。然而,原創性科技突破往往伴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和未知風險。這就要求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建立健全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體制機制,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
創新的本質是不斷試錯與突破的過程。一個缺乏容錯機制的社會環境,難以孕育真正的原始創新。因此,大力營造鼓勵創新、支持擔當、寬容失敗、允許試錯的良好創新環境,充分激勵科技人員敢於擔當和勇挑重擔,積極引領企業家開展科技創新,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在企業創新活動中的關鍵作用。
強化“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平台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進一步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離不開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平台體系建設。
一方面,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切實解決諸如“創新主體是誰”“創新動力源自何處”“創新成果如何有效應用”等關鍵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創新主體活力,鼓勵企業攜手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不斷完善自主創新體系,通過技術標准輸出、產業鏈協同等方式打造技術產業協同網絡,穩步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機銜接,形成廣泛輻射帶動效應,實現創新效率顯著提升。另一方面,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領域的主導作用,著力破解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貫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模擬中試和商業化生產的全過程創新,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無縫銜接,持續推動產業鏈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切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此外,還要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優化資金鏈服務支撐體系,依托金融創新構建覆蓋企業初創、成長、成熟全周期的資本對接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投入力度﹔激活人才鏈的創新動能,強化“引育管用”全鏈條人才機制,有效推動“人才強企”戰略落地生根﹔優化關鍵領域的固鏈、強鏈、補鏈、控鏈和融鏈體制機制,積極引領全鏈貫通和全要素融合創新,逐步構建起以“四鏈”深度融合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協同創新平台體系。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學校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