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培育網絡文明,善用這四把“鑰匙”

姚修杰

2025年06月27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培育網絡文明,善用這四把“鑰匙”

【專家點評】

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設網絡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當前,互聯網全面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全過程和百姓生產生活全領域,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既需要過硬的核心技術、發達的基礎設施、繁榮的數字經濟、有力的安全保障,也離不開豐富的網絡服務、優質的網絡內容、健康的網絡文化、良好的網絡生態。接下來,更好地培育網絡文明,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挖掘傳統文化這個關鍵資源,讓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強勁。網絡文明的培育離不開真理力量的指引和優秀文化的滋養。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明智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網絡文明建設最深沉的力量和最鮮明的底色。當前,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廣為流傳,成為鄰裡和諧禮讓的典范。桐城精心制作1000多個短視頻,廣泛傳播六尺巷文化及其精神內涵,並把六尺巷故事翻譯成多種語言,向世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啟示我們,要以創新思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再創造再闡釋,善於運用網言網語,面向不同群體推出多樣化的優質內容。同時,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精品的數字化、網絡化傳播,引導創作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學、網絡動漫、網絡音視頻、網絡影視劇等文化產品,提高網絡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普惠性和便捷性,讓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享有更多獲得感。

依托法治建設這個關鍵力量,護航網絡文明行穩致遠。法治是網絡文明的基石,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是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的必然要求,是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持續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深化網絡舉報和辟謠工作,不斷優化社會協同治理的制度機制,凝聚網絡治理強大合力,網絡空間生態環境日益清朗。接下來,要聚焦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持續開展“清朗”“淨網”“劍網”等一系列網絡專項整治行動,從嚴整治AI技術濫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網絡違法亂象。要堅持把依法管網治網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法治在網絡文明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完善我國網絡法治的“四梁八柱”,確保立法緊跟技術進步,有效回應依法治網現實需求,以高質量立法及其有效實施提高網絡綜合治理效能,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依托數智技術這個關鍵變量,更好滿足廣大網民精神文化需求。當前,人工智能逐步深入千行百業,為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正重構生產生活方式,展現出蓬勃的發展動能和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以數智技術創作的文藝作品,通過流媒體平台、社交媒體等傳播渠道,實現破圈、出圈,吸引新的受眾。需要看到,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要堅持科技向善、趨利避害,用好技術賦能,促進網絡空間文化建設蓬勃發展,才能更好實現優質網絡內容與廣大網民精神需求之間的“雙向奔赴”。一是突出技術應用賦能,用好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推薦等技術,讓個性化定制、精准化生產、智能化推送更好為網上宣傳服務。二是堅持倫理優先,推動算法向上向善,確保人工智能始終造福人類。三是保持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合理使用而不過度依賴技術,避免被算法左右、被人工智能異化。

依靠數字技能這個關鍵能力,不斷實現數字紅利全民共享。數字素養與技能既是一個人適應時代變遷、把握發展機遇的核心能力,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和軟實力的關鍵指標。面對我國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加速的實際情況,要下力氣建成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育體系,不斷增強數字資源供給能力,縮小群體間數字技能鴻溝,讓數字發展環境更加普惠包容,網絡空間更加安全有序。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水平雖然在協同提升,但農村成年人與城鎮成年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需要看到,提高農村居民數字素養,不僅僅要鋪網線、提網速,更要讓他們懂技術、願參與、會操作,激發他們投身數字世界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學到的數字技術應用於實踐。

(作者:姚修杰,系天津理工大學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