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9日08:18 來源:經濟日報222
從渤海之濱到南海之畔,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壓艙石、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近年來,黨中央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扎實做好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工作。“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東部地區率先進入發展快車道
東部地區依靠自身區位優勢和先發優勢,實現了怎樣的率先發展?
李蘭冰(南開大學戰略發展部部長、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搶抓發展機遇,率先進入發展快車道,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我國地理區劃主要有三種分區方式,行政分區、經濟分區、地理分區。為科學反映不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根據“東西中部和東北地區劃分方法”,將我國的經濟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其中,東部地區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10省(市)。據不完全統計,東部地區以不足10%的國土面積承載了超全國40%的人口,貢獻了超50%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及約80%的貨物進出口總額,產業能級和經濟密度同步提升。
回溯歷史,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離不開政策優勢與區位優勢。一方面,東部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對外開放等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強化了地區發展優勢。例如,早期設立的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保稅區等主要集中於東部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更高水平開放平台也是從東部起步並逐漸拓展。另一方面,東部地區努力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更好聯通、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不僅推動了外向型經濟發展,也對要素集聚、基礎設施建設、經營主體引入等產生積極影響。
東部地區強化優勢、突出特色,推動經濟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一是經濟總量領跑,引領作用凸顯。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702356億元,比上年增長5.0%。外向型經濟發展成效突出,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深圳港、青島港、廣州港、天津港成為全球知名的集裝箱港口以及鏈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樞紐,為東部地區乃至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創新動能強勁,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2023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超千億元的12個省份有7個位於東部地區,分別為廣東、江蘇、北京、浙江、山東、上海和福建﹔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超全國平均水平的7個省份有6個位於東部地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數量佔全國比重為62.2%,營收佔全國比重為73.0%。戰略性新興產業方興未艾,以上海為例,2024年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萬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3.6%。
三是區域重大戰略穩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被喻為引領中國發展的“三大引擎”,以其強大的經濟技術實力擔負起科技創新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使命,肩負著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重任,是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和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在經濟發展水平、中心城市引領力、城市群綜合承載能力以及區域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均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四是公共服務持續改善,民生福祉顯著提升。例如,京津冀地區從“一小時交通圈”到城際鐵路公交化,從跨省就醫直接結算到社保服務同城化,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不斷破除制約協同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東部地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增進民生福祉注入強大動力。
展望未來,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東部地區需多措並舉、勇擔重任,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第一,強化創新能力與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引擎作用,加強區域創新協同發展與區域創新共同體建設,推進不同城市、不同地區圍繞創新鏈進行有效分工與合作,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創新體系效能。
第二,強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統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與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加快區域產業分工、合作與轉移體系建設,著力推進產業鏈補鏈、延鏈和強鏈,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因地制宜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第三,強化以高水平對外開放賦能高質量發展。依托沿海區位優勢與發展基礎優勢,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等載體作用,積極推進首創性、集成式探索,打造開放層次更高、輻射作用更強的改革開放新高地。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產業協同聯動,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深層次改革與高質量發展。加快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為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作出積極貢獻。
加快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東部地區在加快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方面取得哪些重大進展?
方曉霞(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加快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引領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是產業鏈核心企業、上下游配套企業以及科研、金融、物流、檢驗檢測與認証等相關支撐機構和公共服務平台在特定地理空間聚集形成的產業生態系統,具有創新活躍、技術領先、附加值高、輻射帶動作用強等特征。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演進的背景下,加快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對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東部地區作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依托創新要素富集、產業體系完備、開放水平領先等綜合優勢,積極推動企業高端化、數智化、綠色化轉型,已成為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戰略高地。
第一,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目前全國已形成80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其中東部地區分別佔60個和35個。這些集群主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綠色低碳、人工智能等領域,技術含量高、創新性強、帶動作用大,成為國家重點打造的產業高地。在央地政策協同推動下,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為東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第二,核心技術加速突破。通過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的創新體系,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術。例如,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集群攜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打造“1+N”創新網絡,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技術開展攻關,成功實現超薄芯片加工用臨時鍵合材料的自主研發及產業化應用,這一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還突破了半導體晶圓生產關鍵材料的“卡脖子”難題。又如,京津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通過建立跨區域協同創新機制,實施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筑基工程,目前車載操作系統等已實現規模化應用。
第三,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攀升。通過推動工業設計、數字技術、智慧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加快構建“制造+服務+數字”產業新生態。以上海張江集成電路集群為例,其芯片制造企業和設計企業通過共享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和測試平台,大幅縮短研發周期。浙江楓橋杭派服飾產業園作為長三角體量最大的新興服裝集聚區,憑借阿裡巴巴等互聯網領軍企業的技術支持,構建起研發智造一體化、展覽銷售一站式、服務配套一條龍的垂直供應鏈快反基地,全方位滿足不同企業的配套需求,顯著提升了企業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
第四,新興產業快速崛起。通過深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構建起全要素、多層次的產業支撐體系。例如,人形機器人是融合人工智能、高端制造與精密控制等多項尖端技術於一體的新興產業,深圳市充分發揮國家級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集群的優勢,以鵬城實驗室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為依托,聯動產業創新中心等載體,形成以大疆、優必選等企業為龍頭,覆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制造—系統集成—場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在高精度運動控制、多模態感知等多項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成為引領我國高端制造發展的新標杆和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重要創新策源地。
第五,品牌影響力和產業鏈競爭力持續提升。通過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示范作用,鼓勵其主導或積極參與國家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有效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優勢互補和資源整合,提升了整個產業鏈競爭力,龍頭企業也在國際標准制定中掌握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以廣東沿珠江東岸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為例,華為、中興等企業佔全球5G標准必要專利份額達30%,實現了核心技術話語權的突破。在龍頭企業帶動下,集群內匯聚起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在東莞長安鎮,5公裡半徑便可配齊智能手機95%的零部件,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東部地區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與世界一流集群相比仍存在差距,比如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創新資源協同效率低、高端要素供給不足以及同質化競爭等。
下一步,需從以下方面著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一是持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建立“鏈主企業牽頭+科研院所支撐+中小企業參與”的聯合攻關機制,重點突破基礎材料、高端芯片等“卡脖子”技術,提升共性技術供給能力。二是推動集群差異化協同發展。建立區域產業地圖,引導各地聚焦特色領域,培育核心競爭力。三是構建開放共享生態。支持龍頭企業開放研發平台和測試中心,推動標准共建和數據共享,打造大中小企業多方協同、競合共生的產業生態。四是深化國際開放合作。鼓勵集群參與全球標准制定,建設跨境創新中心,持續擴大品牌影響力。
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
東部地區在打造對外開放新優勢方面成效如何?積累了哪些經驗做法?
盧偉(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區域開放室主任、研究員):“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打造對外開放新優勢,率先建立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系。東部地區積極構建“商品+服務+數字”多元開放體系,充分發揮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協同開放平台作用,在推動外貿擴量提質、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深化制度型開放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第一,穩外貿的壓艙石。東部地區通過構建“傳統貿易+新業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雙輪驅動體系,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始終保持外貿基本盤穩定。2024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為34.95萬億元,佔我國進出口總額的79.7%,合計進口了超全國85%的原油和消費品,出口了八成以上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家用電器和鋰電池。2020年至2024年,外貿進出口總額佔全國比重增加0.1個百分點。截至2024年6月,全國172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位於東部地區的有95個,22個自貿試驗區中位於東部地區的有10個。上海洋山港、寧波舟山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多年居全球前三位。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區域發展大數據分析報告》,排名前五的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均位於東部地區,佔全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的48.69%﹔排名前十位的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中80%位於東部地區。
第二,吸引外資的主陣地。持續強化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對外資吸引力不斷增強。2024年,東部地區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量為51759家,佔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總量的87.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7079億元,佔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85.7%﹔江蘇、上海、浙江、廣東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四位。全國超九成的百億美元級外資項目落戶東部地區,如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等。
第三,引領制度型開放的排頭兵。通過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等平台,在投資貿易自由化、金融開放創新、跨境數據流動等關鍵領域實現制度性突破,形成一批全國首創性改革成果,構建了與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型開放體系,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東部經驗”。
貨物貿易自由便利方面,在“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制度框架下積極探索提升貨物貿易自由便利水平。例如,上海實施了全國首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首創海關、稅務、外匯等22個部門“一網通辦”。
服務貿易自由便利方面,海南等先行先試出台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在運輸、金融等領域作出更高水平的主動開放安排。東部地區在允許外商獨資設立醫療機構、設立外資控股証券公司、開展文化藝術品“保稅展示+交易”等服務貿易開放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投資自由便利方面,率先更新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實施市場准入承諾即入制,構建公平競爭制度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例如,上海自貿試驗區推出全國首份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帶動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條目縮減70%以上。
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方面,在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體系、跨境投融資政策、跨境貿易結算、推進金融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例如,深圳前海在深港金融市場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積極開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總量管理試點等。
人員進出自由便利方面,在推動外籍人員入出境和停居留便利、境外人才就業創業便利、放寬專業人才執業限制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例如,海南率先實施59國人員入境旅游免簽政策。
也要看到,東部地區整體開放水平依然有提升空間,比如服務業領域的准入限制較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市場集中度過高、出口結構單一、綜合競爭力不強、高技術服務出口滯后等。
未來,需進一步支持東部地區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壓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削減人員、資金、數據等要素流動壁壘,提高外籍人才就業和落戶便利程度,在臨時商業訪客的簽証發放、允許境外人士參與我國資格考試等領域加大開放力度。深化自貿賬戶本外幣一體化試點,探索以負面清單為基礎的更高水平金融業開放。推動形成數字化商品貿易規則,支持探索對個人信息、重大數據進行分類管理,對健康、職業等敏感數據實行跨境傳輸評估許可,對非敏感數據率先允許其自由流動及非本地化存儲。在國企、補貼、知識產權保護等“邊境后”政策領域有選擇地借鑒國際規則標准,在電信監管框架、市場准入等領域逐步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規則,加快新興領域和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