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評論員 毛強
2025年06月30日08:43 來源:學習時報222
近日,《求是》雜志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0月至2025年4月期間有關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重要論述的節錄。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好的方針政策和發展規劃都應該順應人民意願、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多次強調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回溯黨史,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是我們探尋發展道路的重要方法。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深刻而生動地體現在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部實踐活動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正是因為始終把人民作為“源”和“本”,深深植根於人民之中。我們黨領導人民歷千難而前赴后繼、涉萬險而勇往直前,在列強侵略時頑強抗爭、在山河破碎時浴血奮戰、在一窮二白時奮發圖強、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始終與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生動詮釋了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
堅持人民至上,是理論論斷,也是價值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來自於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恆心”,“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朴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中國發展之所以有中國特色、實現中國夢之所以必須走中國道路,不是因為它是個“發展的例外”,而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保障人民權利、維護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經濟建設著眼於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設著眼於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讓人民享有各項合法權益﹔文化建設著眼於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社會建設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兜住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板、辦好民生實事﹔生態建設著眼於保護人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民需要”,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衡量中國社會發展的標尺、定義時代進步的標識。
問政於民方知得失,問需於民方知冷暖,問計於民方知虛實。在開創和拓展中國道路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新矛盾新問題都是前所未有的,沒有現成的答案。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成功經驗從哪裡來?智慧和力量就在人民群眾之中。人民群眾最了解實際情況,最容易發現問題,最有解決問題的經驗,也最能夠創造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少領導干部感慨,“坐辦公室裡都是問題,走進基層就都是辦法”。這是因為人民群眾身處實踐最前沿,對實踐變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只要來到基層、走到人民群眾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就能豁然開朗、找到答案。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們就要不斷制定新的階段性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沿著正確的道路往前走。我們要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自覺問計於民、問需於民,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善於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於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善於從群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辦法,使我們作出的決策和決策的執行充分體現民心民意。
群之所為事無不成,眾之所舉業無不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人民而創,由人民而建,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只要黨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拼搏在一起、奮斗在一起,就能匯聚蘊藏在人民中的無窮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