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強
2025年06月30日08:43 來源:學習時報222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人工智能通過算法、算力與數據的協同發力,突破政治工作的時空限制和認知邊界,推動政治工作向智能感知、智謀決策、智算控制加速演進。政治工作既要發揚傳統優勢,更要強化科技賦能,打造與智能時代相適應的政治工作新業態、新模式,使生命線煥發新活力、更具戰斗力。
建設智慧政工是時代賦予的重大課題
在當今科技浪潮奔涌的時代,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推進,並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交融共生,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價值觀念和文明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視差距、加倍努力,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面對更加復雜的形勢、更加嚴峻的挑戰、更加繁重的任務,加快科技賦能政治工作,做好智慧政工這篇新文章,成為躲不開、繞不過的時代課題。
適應智能技術發展的必然選擇。人工智能作為兼具戰略價值、通用屬性的關鍵技術,正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邁進。從科技賦能視角看,無論是“互聯網+”的數字化轉化、信息化轉型,還是“人工智能+”的智能化升級、智慧化躍遷,都是智能技術快速發展與迭代應用引發的鏈式突破,不僅變革了政治工作作用機理,更催生了“政工+科技”新范式。建設智慧政工,是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技術紅利,通過科技賦能思政教育、宣傳文化、組織建設、人資管理、紀檢監察等工作,加速推動智能技術與政治工作深度融合,促進政治工作由人力依賴型向人機融合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輔助型轉變,增添工作活力、贏得工作主動。
固牢政治工作優勢的內在要求。政治工作優良傳統蘊含著鮮明的政治立場、先進的治理理念、崇高的革命精神、優良的作風紀律,是我黨我軍性質、宗旨、本色的集中體現。智能化條件下,政治工作不是無人化,更不是對政治工作主體性的削弱,而是革命精神、人文精神與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緊密結合,亟須加快傳統優勢與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驅動作用,讓賡續紅色基因更加智能、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建設智慧政工,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從理論、平台、能力三個層面協同發力,將優良傳統嵌入技術架構。
發揮服務保証作用的現實需要。智能技術對認知的最直接影響就是作用於輿論和宣傳層面,進而逐漸影響人的思維和行為。輿論是話語的表現,話語隱藏著意識形態內涵。輿論宣傳能力不僅影響國家的國際地位,也在引導公眾心理方面產生巨大作用。智能化條件下,政治工作服務保証的地位作用並沒有改變,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建設智慧政工,通過建立多模態關聯模型,建設大模型訓練的高質量數據集,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聯合、內外交融的智慧平台系統,形成人機協同、數智融合的“人主導、機賦能”政治工作運行模式。“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的技術擴展促進數據要素向智慧生成轉變,政治工作多模式服務智能系統實現業務“一網通辦”,服務保証全覆蓋、過程實施全鏈路、效果檢驗全方位。
智慧政工加速傳統優勢與新興技術的深度融合
智慧政工植根於政治工作本質屬性,反映了智能化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基本原理,是運用智能化思維與技術手段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制勝優勢的新模式。從技術演進趨勢看,融合智能技術和傳統優勢推動智慧政工建設,實現了政治工作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深度融入數智化浪潮。
政治引領,價值導向。軍隊政治工作實質上是黨領導和掌握軍隊的工作,必須保証黨的政治主張和創新理論在軍隊得到貫徹落實,必須成為軍隊意識形態安全的堅強屏障。智慧政工突出政治引領、科技賦能,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制度原則融入技術底層邏輯,為技術應用提供正確“坐標”、規范“軌道”和價值“准星”﹔借助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智能技術,對政治工作進行“政治+智能”的體系重塑,以人機混合協同進行思想塑造引領﹔科技賦能服從服務於政治目標,確保黨的創新理論這面“旗”不改,黨指揮槍這個“魂”不丟,我軍性質宗旨這個“根”不移,優良傳統作風這個“本”不變。
數據支撐,精准服務。大數據系統是信息化智能化向智慧化躍遷的前提基礎。當前,智能技術全方位進入日常生活,政治工作經受數字化的洗禮,由經驗判斷轉向數據透視。智慧政工大數據系統既要保証彈性擴展、自動擴容、高頻存取、敏捷分析,又要保証數據的質量、安全和合規性。智慧政工注重技術、模式與制度的協同突破和系統構建,通過“數據驅動+算法優化”的超強關聯和計算,從海量數據中過濾冗余信息,精准掘取有用信息,形成“數據採集——特征提取——模式識別——決策輸出”的服務鏈路,讓政治工作更具數據精度和需求准度,更加適應對象、滿足需求、體現個性。
科技賦能,耦合增效。伴隨著社會生活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要素的拓展滲透,政治工作的著力點、影響面、作用域發生深刻嬗變,工作空間、運行模式、業務開展更多由現實向虛實結合拓展。人工智能具有異構數據快速處理、多源信息高效融合、海量知識學習進化和縝密邏輯推理演繹能力,全面滲透賦能政治工作從數據、信息到決策的全鏈路。智慧政工基於智能技術與政治工作的耦合增效,構建“AI+網格化+數字化”的智能設備平台,將分散在不同時空的政治工作要素、單元連為一體,創造人與數字世界的深度溝通和交互體驗,通過特定算法進行邏輯推理和判斷思考,給出認知決策的合理解釋和分析判斷,匯聚起開展政治工作的智慧力量。
人機協同,智能交互。智能化條件下的信息生成,具有由專家生成向用戶生成、人工智能生成轉變的鮮明特征。數智人、機器人等智能體助力人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帶來技術應用的異化風險。智慧政工著眼技術賦能與價值引領同向同行的雙重使命,突出內容設計糾偏、載體選取糾正、偽造技術判斷、虛假信息甄別、推送對象限制、個性特征展現,構建人中有機、機中有人、人機一體的協同共生系統,借助內嵌的智能算法模型,不僅可以突破人的心智思維極限、延伸大腦功能,還可以正確研判、智能推薦相關信息,進行思想解惑和精准價值引導,真正讓智能體成為可信任、智慧化的政治工作助手。
加強技術運用推進智慧政工建設提質增效
智慧政工對接政治工作的能力需求和任務要求,發揮智能技術的拓展滲透作用,生成和提升“做人的工作”的智慧。必須前瞻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趨勢,緊盯專用人工智能領域技術進展,健全先進技術敏捷響應和快速轉化機制,借助軟硬件技術推進智慧政工的技術性變革與主體性塑造,讓政治工作更具數據精度、需求准度和關愛溫度。
搶抓機遇,加強智慧政工整體規劃。智能時代未來已來,而且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快。必須牢固樹立智慧政工意識,以思想的“破冰”、技術的“破解”、制度的“破題”,推進智慧政工規劃應用的“破局”。國家層面加強導向性和可操作性的戰略謀劃,把智慧政工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融入國家智能化建設體系,科學制定智慧政工遠、中、近期規劃目標和任務舉措,形成體系化頂層設計和具體建設部署。軍隊層面開展先行先試,聯合軍地優勢力量共同推進智慧政工建設,依托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技術儲備、人才支撐和學科優勢,形成智能化、立體化、全維化科技支撐的智慧政工樣板示范。社會層面加強推廣應用,將智慧政工的理論研究、技術支撐、場景應用等探索性成果,應用於機關、企業、學校、社區等領域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推動科技賦能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融合增效。
開發場景,筑牢智能應用堅實基礎。堅持著眼於人、著力於人,以應用場景牽引智慧政工落地生效。打造落地可用的領域大模型,針對絕大部分大模型存在的意識形態安全難以保証的問題,基於開源大模型打造面向政治工作的專業模型,提供定制化的智能解決方案和工具手段,打通智慧政工落地應用“最后一公裡”。開發垂直領域智能應用場景,遴選智慧政工典型場景,基於業務賦能推出數智人、機器人等智慧助手,構建黨的建設、思政教育、人力資源、宣傳文化、紀檢監察等智慧平台,在“業務+技術”“技術×技術”中倍增政治工作效能。推開基於作戰的智能化應用,統籌平時與戰時、軍隊與地方、整體與局部、當前與長遠,構建智慧作戰新空間,不斷提升智慧政工在贏得未來高端戰爭中的貢獻率。
健全機制,匯聚開源創新強大合力。智慧政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多方參與主體、多個建設要素、多維治理空間,必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借力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形成全社會眾籌眾創的有效機制。構建協作攻關機制,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高端智庫、中央主要媒體、軍隊科研院所等專業力量,開展高算力訓練芯片、深度學習模型、專業人才培養、智能生態構建等協作攻關。構建一體推進機制,堅持邊建、邊用、邊迭代,前瞻研發設計“通用平台+業務應用”系統,以重點領域、關鍵項目率先突破,帶動智慧政工的研發生產、需求反饋和效能評估體系化發展。構建協同發力機制,堅持在國家智能化大框架下建設智慧政工,建設適合大模型訓練、價值對齊的語料庫,構建全國公共算力和算法平台調度機制,不斷增強政治工作的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和價值感召力。
(作者系國防科技大學中將政治委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