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把握規律性認識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韓保江

2025年07月01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把握規律性認識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戰略構想5周年。5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指揮、親自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嶄新實踐,無論是在國民經濟循環暢通上,還是在高水平自立自強上,都取得顯著成效,在實踐中形成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些規律性認識,需要在未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中進一步把握好、利用好。

把握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加強需求側管理的關系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証關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供給和需求嚴重失衡錯位、循環不暢,是經濟金融領域重大風險的根源之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能否實現,主要取決於供給和需求兩端是否動力強勁、總體匹配,動態平衡、良性互動。這就需要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供需兩端同時發力、協調配合,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一方面,必須加強需求側管理,加快形成完整內需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擴大內需既關系經濟穩定,也關系經濟安全,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之舉。要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我們應當認真研究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量和質的演進規律,著力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有合理回報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面,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進有退、有保有壓,增強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平衡性。始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入推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尤其是要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的堵點、卡點、脆弱點,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供給滿足現有需求,創造引領新的需求。同時,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動態平衡。

把握好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關系,以國內循環帶動國際循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中國將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方面必須具備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強大競爭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強大推動力。不斷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為各類經營主體投資創業營造良好環境,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尤其需要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增強我國出口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另一方面,大力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國生產要素的質量和配置水平。積極對標國際貿易和投資通行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增強在國際循環中的話語權。持續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形成參與國際大循環的新增長點。

把握好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系,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必須重視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相互促進作用,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一方面,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賦能和推動。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表現形式為催生新產業、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其次應重視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增強產業發展的銜接性和競爭力,確保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同時,健全區域戰略統籌機制,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推動產業國內外有序轉移,促進內外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把握好“全國一盤棋”與發揮地方比較優勢的關系,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因此,需要統籌處理好“全國一盤棋”與發揮地方比較優勢的關系。一方面,地方政府謀劃自己的發展布局應服從中央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統一部署,要胸懷“國之大者”,不能畫地為牢,不關心建設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暢通全國大循環,隻考慮建設本地區本區域小市場、搞自己的小循環。另一方面,中央謀劃全國發展格局的安排時需要關注地方利益和發展積極性,尊重地方已有的要素稟賦和產業優勢,因地制宜。鼓勵根據本地資源條件、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堅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把握好“騰籠換鳥”和“先立后破”的關系,確保新舊動能有序轉換

“騰籠換鳥”和“先立后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兩個重要的方法。前者是指按照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積極參與全國的區域合作和交流,為產業高級化騰出發展空間,並把“走出去”和“引進來”結合起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彌補產業鏈的短項,對接國際市場,培育和引進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高的“俊鳥”。后者是強調立字當頭,不立不破,有序推進。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必須統籌用好這兩個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騰籠不是空籠,要先立后破,還要研究‘新鳥’進籠‘老鳥’去哪”。目前,我國經濟仍處於轉型升級階段,進一步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需要克服諸多來自國際和國內的風險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新的增長力量還沒有充分釋放,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經歷較長過程,一旦舊的破了,新的立得不夠,經濟就會面臨前所未有的陣痛壓力。先立后破就是先把總量穩住做大,同時做好結構調整﹔既要會立,又要善破,該立的應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要在立的基礎上堅決破,穩扎穩打,尊重客觀規律,實現新舊動能在時空上的有序轉換,平穩過渡,保障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等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對傳統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尤其是制造業、農業的生命周期和歷史貢獻進行科學評估,在技術替代、結構升級和動能轉換過程中,既要避免“喜新厭舊”搞“泛高級化”,又要防止東南沿海地區傳統制造業過度向國外轉移,有序推動傳統制造業向中西部和邊疆地區轉移,避免陷入產業“空心化陷阱”。

(作者:韓保江,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