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華
2025年07月01日08:26 來源:光明日報222
【觀察與思考】
城市更新,一頭連著城市發展動能轉換,一頭系著民生福祉改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城市更新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積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增強發展潛力、優化發展空間,推動城市業態、功能、品質不斷提升”。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列為推動投資與消費提質增效的重點任務。當前,我國城市發展正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的新的階段,城市更新也邁入精細化、集約化、內涵式的高質量發展軌道。高質量城市更新不僅是破解“城市病”、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的關鍵抓手,更是擴內需、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支點,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肩負著重要使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唯有堅持人民城市理念,統籌好存量與增量、效率與公平、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才能讓城市更新真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抓手。
高質量城市更新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
高質量城市更新是以人民城市理念為引領,以存量空間優化改造為核心,通過功能提升、生態修復、文化傳承和多元共治,推動人居環境改善、產業升級和消費擴容協同發展的系統性工程。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國內需求有待進一步釋放的背景下,高質量城市更新通過激活存量空間、重塑消費場景、變革發展方式,成為釋放內需潛力的重要引擎。
對沖投資下行壓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2023年末我國城市建成區面積約6.37萬平方公裡,其中2000年及以前的老城區佔相當一部分比例,這些區域既是城市工作的難點,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所在。與傳統“大拆大建”相比,高質量城市更新聚焦存量挖潛,具有投資周期短、乘數效應高、就業帶動力強的顯著優勢。2024年全國共實施的6萬余個城市更新項目,完成投資約2.9萬億元,有效帶動建材、家居、智能設備等上下游產業的增長。
破解消費升級梗阻,創造高品質供給場景。我國居民消費正在從生存型向品質型、體驗型轉變,但城市商業設施同質化、公共空間品質不足等問題仍然制約著消費潛能的釋放。高質量城市更新通過創造高品質供給場景,正在重塑消費版圖。比如福州三坊七巷“修舊如舊+業態活化”,引入非遺工坊、沉浸式展覽,實現文旅融合,年客流量超千萬人次﹔濟南市舜泰廣場“土地分層出讓+復合建設”,將運動、商業、停車等功能立體融合﹔蘇州市十全街“微改造+業態煥新”,人流量增加,夜間活力延長,帶來店鋪客流量和營業額雙增長。這些案例表明,空間品質提升正在轉化為消費能級的躍遷,為內需釋放創造新的載體。
變革城市發展方式,激活內需增長新引擎。高質量城市更新摒棄“大拆大建”粗放模式,轉向“留改拆”有機更新,致力於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動態平衡。廣州市永慶坊採用“繡花功夫”改造歷史街區,通過混合用地開發,實現歷史建筑保護與社區功能升級雙贏﹔深圳市南頭古城創新“政府統籌+市場運營”機制,滿足了多元人群的復合需求﹔上海市“一江一河”濱水空間更新中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工業鏽帶”向“生活秀帶”“發展繡帶”的轉變。這些探索彰顯了城市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從投入型更新轉向增值型更新,從功能單一轉向復合供給,從政府主導轉向多元協同。這種系統性變革,在存量空間中培育出投資與消費的新接點,為構建內需驅動型經濟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
高質量城市更新推動經濟循環的內在邏輯
高質量城市更新既是破解城市發展難題的“鑰匙”,更是推動經濟循環的“引擎”。它以存量空間的“微更新”撬動投資消費的“大循環”,以發展方式的“深變革”培育內需增長的“新動能”,通過空間再生產形成“投資提質—消費升級—價值反哺”的閉環,推動城市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效率驅動、創新驅動。
激活存量資源的價值潛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工作“要堅持集約發展,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高質量城市更新通過產權重構、功能置換、數智賦能等機制激活存量資源,使土地、數據等要素從低效佔用轉向高效配置,提高投資效益。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單一要素的利用效率,更通過要素聯動與場景創新,形成重構存量資源價值鏈的乘數效應,釋放出遠超初始投入的復合價值。
構建高品質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發展要把握好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系,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城市開發中出現的產城人脫節問題,本質是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失衡。高質量城市更新通過系統性重構三大空間,打破傳統空間的物理分割與功能壁壘,形成高品質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可以滿足消費者對多元化、沉浸式、便捷性消費的需求,在實現居民消費升級的過程中,更通過空間增值與業態創新為城市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極。
系統施策釋放高質量更新紅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推動高質量城市更新,需以系統思維統籌制度創新、模式變革與治理升級,充分釋放投資紅利、消費紅利。
強化政策引領,推進制度創新。政策體系是高質量城市更新的“導航儀”。強化政策引領,一是優化規劃審批,實施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多証合一”改革,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將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一體化推進﹔二是創新用地政策,完善容積率轉移、土地分層出讓等機制﹔三是拓寬資金渠道,構建“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運作”多元融資模式﹔四是健全標准體系,將綠色建筑比例、社區服務覆蓋率、歷史建筑保護率等納入強制指標,確保更新質量。
推動模式創新,激發多元活力。更新模式是高質量城市更新的“發動機”。在項目推進上,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模式,鼓勵企業從開發向運營轉型,培育“短期投入、長期增值”的良性生態。在融資模式上,綜合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綠色金融等組合工具,為高質量城市更新提供可持續的資金保障。在業態融合上,重點培育文化與科技、商業與生態、產業與社區等融合場景,建立動態退出機制,保持空間活力。
完善治理體系,突出共建共享。治理效能是高質量城市更新的“穩定器”。應進一步提升各方推動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政府加強規劃引導和頂層設計,建立市級統籌、區街落實、社區自治的多級治理架構。企業應將社會責任納入所承擔的城市更新方案,實現商業增值和公共服務雙提升。市民可以通過居民議事會、更新觀察團等形式,參與規劃決策與過程監督,讓城市更新成果更精准對接民生需求。
(作者:朱鵬華,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副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