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厚植現代化建設人才基礎

2025年07月03日08:25    來源:經濟日報222

原標題:厚植現代化建設人才基礎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其數量質量關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方式及其發展潛能,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基石。現在,新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圍深入推進,新質生產力正在積極培育壯大,這些都對現代化人力資源提出了要求。要適應經濟發展新趨勢,堅持量質齊升,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人才隊伍,加快釋放人才紅利,厚植現代化建設人才基礎。

隨著我國人口發展發生趨勢性變化,傳統數量型人口紅利有所減弱但並沒有消失,人才紅利正在形成,其作用日益凸顯。當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達8億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突破2.5億人,未來有巨大的資源轉化潛力。在這一過程中,要高度關注人才規模的擴大,這是釋放人才紅利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人才資源總量居世界首位,但仍有不斷提升的空間。還要考慮人才范圍的拓展,經濟發展不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創新人才,也需要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沒有充足的人才資源基數,就難以支撐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的競相涌現﹔沒有覆蓋多領域、全方位的人才隊伍,就難以滿足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日益旺盛的人才需求。我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經濟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唯有持續提升人才素質,才能為經濟持續增長和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把人才開發放在優先位置,加快形成和充分釋放人才紅利,是適應內外部發展大勢的必然要求。從國際戰略態勢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一些國家為維護其傳統霸權地位肆意採取打壓策略,圍堵遏制中國發展。人才是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釋放人才紅利,有助於我國更好應對外部沖擊,將科技進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從科技發展大勢看,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以人工智能、量子技術、未來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新場景加速涌現,正不斷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和全球經濟格局。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造就更多高素質科技人才,將高素質人才作為推動高水平發展的原動力,有助於更好把握新科技革命歷史機遇,提升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搶佔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從人口演進趨勢看,我國人口發展進入新階段,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佔比較高峰時期有所下降,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凸顯,同時教育科技投入也在不斷增長,廣大勞動者素質、技能水平大幅提高。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有現實需求,也有基礎支撐,有助於沖抵勞動力供給規模下降影響、保持制造業綜合競爭力、穩定國民經濟潛在增速,這是我們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高峰的重要“底氣”。

加快釋放人才紅利,是一項系統工程。橫向上覆蓋公共教育、職業培訓、衛生健康、人才環境等多個領域,縱向上貫穿人才培養、激勵、保障等多個環節。要圍繞國家所需、社會所期、人才所盼,聚焦人力資本提升的重點領域發力,構建全周期、全鏈條、全要素、全方位的人才支持生態,讓各類人才享有更優質的教育、更嫻熟的技能、更健康的身體、更舒心的環境,寫好人才量質齊升這篇大文章。

一是推動高等教育擴容提質,培養造就更多青年人才。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質、積累人力資本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而高等教育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主陣地。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超過4800萬人,居世界首位。但目前研究型大學數量佔比仍然較低。要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高層次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推進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支持社會力量建設高水平大學,增加高等教育特別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供給,培養更多高水平復合型人才。

二是促進職業技能提升,鍛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的重要力量,是驅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近年來,我國技能人才數量不斷增加,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6000萬人。但是,與我國巨大的經濟體量和旺盛的產業需求相比,高技能人才數量仍然嚴重不足,僅佔就業總人口的8%左右,遠遠落后於德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工業國家。此外,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的供需矛盾較突出,不僅削弱了職業教育支撐產業發展的能力,也加劇了畢業生“就業難”與用人單位“招工難”的結構性困境。為此,要在改革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和配套機制方面下功夫,加大職業技能培訓投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高校學科專業設置,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適配度,增強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三是增強全民健康水平,更好筑牢人才健康根基。健康水平是衡量人力資本的重要指標。隨著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我國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識快速提升。2024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降至14.3/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低到5.6‰,達到歷史最好水平,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婦幼健康高績效的10個國家之一。2018年至2024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17%左右提高到31.87%。健康是發展的前提,關乎千家萬戶,關系民族未來。要注重人才的身心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加快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進一步健全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大公共健康投資,積極倡導全民健身,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發展健康產業,持續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水平,改善勞動力整體健康素質,讓人們健康成長、健康工作,推動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四是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積極營造高品質人才發展良好生態,讓各類人才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是塑造人才紅利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聚焦人才培養、使用、激勵等關鍵環節,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人才競爭力指數排在全球前列,人才潛力持續釋放、人才效能穩步提高。然而,部分地方和用人單位還存在人才評價上的“重量輕質”“一刀切”、激勵上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等現實問題。為此,需要健全高端人才和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既要構建更加開放、靈活的人才選拔和使用機制,積極向用人主體放權,健全分類分層評價機制,形成創新成果和收益分配相銜接的多元化人才激勵機制,還要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完善各類產權保護制度,形成人才成長、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讓人才紅利越來越厚實。

(作者分別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責編:黃瑾、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