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帆
2025年07月09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222
【光明時評】
還記得自己20年前的高考成績嗎?近期,河北、浙江、陝西、山東等地政務系統開放往屆高考成績查詢功能,為很多人找回青春記憶、重溫人生時刻提供了機會。
在人們的傳統認知中,到政府窗口辦事,如果無法按要求提供准確信息,往往很難成功辦理。這則關於20年前高考成績查詢的新聞,讓人們對此有了改觀。20年過去,許多人恐怕已經不記得自己每一科的高考分數,更記不住當年的准考証號碼。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如今隻需要身份証號,甚至隻需要刷臉認証,就能調取當年的高考成績。許多人不僅能夠重拾青春記憶,而且切身感受到政務服務的溫度。這也帶給我們一些啟示:一個政府部門需要辦事人提供的關鍵信息,可能就保存在其他部門,推動政府部門信息整合,可以直接縮短辦事流程,節約大量辦事成本,常態化提高辦事效率。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常態化推進機制,明確要求結合群眾和企業反映突出的問題,優化拓展事項范圍,加強常態化機制建設,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全面落實。近年來,各地推行的“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以小切口推動政務服務理念轉變、流程重塑、部門協同,便利了群眾和企業辦事,有力促進了營商環境改善和行政效能提升。從“多部門來回跑”到“一件事高效辦”,辦事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越來越強。
提升辦事效率,傳統路徑往往意味著加大投入,只要投入更多、人員更專業、業務承載力更強,就能有效提升辦事效率。但“高效辦成一件事”的常態化運作更多是機制性的。不應過分依賴人力物力的集中投入,而是要將目光投向解決行政流程中各節點的“難點”與“堵點”,通過信息的整合與協調,使各部門在群眾辦事前就實現更合理的銜接。
更重要的是,“高效辦成一件事”體現了對政府職能的認知轉變。在傳統行政服務框架下,群眾攜帶各類証明材料,奔走於不同部門,本質上是在承擔本應由各職能部門內部完成的對接流程與核驗信息工作。當各部門都單獨面向辦事群眾,缺乏彼此間橫向業務整合,辦事群眾就會成為信息傳遞的“人工載體”。這種模式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為辦事群眾帶來負擔,而且容易將辦事群眾視為給行政部門增加工作量的群體,而非公職人員的服務對象,因此也不利於培養尊重辦事群眾的辦事作風。
“高效辦成一件事”的常態化運作,在流程機制上重構了行政部門與辦事群眾之間的關系。當行政部門不再依賴群眾傳遞信息,辦事群眾也會從“業務信息提供者”轉變為“公共服務接受者”,政府角色也就從單純的材料“審批者”轉變為“服務整合者”。這種轉變不僅是投入產出間的效率改變,更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工作機制中具象化,將行政效率的提升轉化為群眾可感知的服務溫度。
從投入性到機制性的效率提升,轉變的不只是工作方式,更體現了行政工作底層邏輯的變革。通過不斷反思檢驗行政流程的可優化點,主動尋找提升群眾辦事便利性的方式方法,行政部門也將成為整個社會效率提升的主引擎。
(作者:張雪帆,系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