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欣 徐若昭
2025年07月09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222
當前,中國文化出海正迎來一個由技術、媒介和用戶共同驅動的范式轉型期。這一轉型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全球流行文化數十年變遷的宏大背景之上。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全球流行文化的浪潮不斷更迭,以東南亞國家為例,先后在印刷與電視時代出現了日本二次元文化﹔在PC互聯網時代出現了以網絡游戲與電子競技為代表的“韓流”文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則涌現出以中國網文、網游、網劇、國漫為代表的數字“國潮”新文化。與此同時,Z世代青年作為互聯網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數字原住民”,正深刻影響著全球文化生產與消費的邏輯。他們審美多樣、個性突出,對互動和參與的渴望超過以往任何一代,興趣驅動、情緒價值、網絡文化圈層等正在成為新媒介時代的關鍵詞,重寫著全球流行文化的語法規則。可以說,這些代際流行文化現象並非偶然孤立的事件,而是媒介技術、青年審美與全球協同作用的結果。
當下,數智科技與智能媒介的興起,正推動全球文化樣態與傳播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中國文化產業正從單一內容輸出者轉變為以技術為骨架、以媒介為橋梁、以用戶共創為驅動力的“技術—媒介—用戶”三元協同體系,合力推動文化出海范式演進。
如果說技術與媒介塑造了文化出海的新載體,那麼Z世代文化趣味的變遷則深刻影響了文化內容的生產和消費語法。Z世代喜歡打破傳統美學范式,對個性、反萌的亞文化審美情有獨鐘。LABUBU(拉布布)的流行已成為打破地域和語言壁壘的文化符號,折射出“不完美但有趣”的生活態度和Z世代對真實自我的追求。與此同時,他們成長於多文化交匯時代,擅長把不同文化元素混搭重組。例如中國神話題材的游戲,往往融合了西方奇幻的世界觀與日漫風格,再加以中國美學的表達,讓全球玩家都能在其中找到熟悉的影子。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創作,是對舊有文化產品形態的解構與重組。Z世代驅動的文化語法革命,不斷重塑著全球文化傳播格局。適應這種新語法、強調共創和社群、強化情感連接,成為全球文化產品獲得Z世代認可的關鍵。
在平台算法與用戶共創機制日益成熟的今天,Z世代作為“數字原住民”所推動的媒介實踐更使文化出海演化為一種平台化協同。在短視頻平台上,由AI工具自動剪輯生成的國風影像、手勢舞演繹水墨意境、虛擬數字人講述神話傳說,構成了一個個具有“再傳播力”的媒介小敘事。這些內容的算法推薦機制不再僅僅是內容分發的通道,更成為文化轉譯的“暗物質引擎”。用戶在點贊、評論、二創過程中與算法共謀文化路徑,一種“算法—內容—社群”三元共生的新傳播機制隨之成型,實現了持續的共創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演化所帶來的不僅是傳播維度的擴張,更是用戶參與方式的革命。Z世代用戶不僅希望“看到中國文化”,更期望“參與中國文化的再定義”。他們用AI工具復現山海經神獸、用虛幻引擎重構明清街景、在社交平台打造數字中國場景。在這個過程中,內容與平台、用戶與內容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文化IP被不斷修改、補充、再敘述,成為全球青年共同創作的“共創語法容器”。
綜上所述,技術、媒介和用戶的協同進化正孕育出文化出海的新范式,正在從“產品驅動”邁向“生態驅動”,從內容敘事轉向“平台敘事”和“媒介敘事”。未來中國文化的全球表達,已不再僅靠幾部單點出現的現象級影視劇或爆款游戲,而是以技術為基石、以平台為接口、以用戶為共謀者,共同構建一個嵌入全球數字語境的文化敘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中國文化將不再是世界的“他者”或“出口品”,而是數字文明共創中的活躍節點。而要實現這一願景,仍需持續強化以數智技術為內核的全鏈路能力建設——從內容設計、媒介構建到傳播機制,從平台開發到用戶引導,形成覆蓋創意、技術、運營、文化的全球競爭體系。
中國文化的未來出海,將不僅是一種講故事的內容輸出,而且是一種在全球數字語境中以科技和青年為媒、以交互和共創為語法,構建跨文化對話機制的文明協奏。在智能科技涌現、虛擬人登台、數字文物再生、游戲互動再敘事的時代現場,中國文化正以技術所賦予的新形態、新邏輯、新語境,在全球文化網絡中留下自己的數據坐標與現代化樣本。
(作者:呂欣,系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教授﹔徐若昭,系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副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