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鬆林
2025年07月11日08:44 來源:學習時報222
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時發表題為《弘揚“中國—中亞精神”推動地區合作高質量發展》的主旨發言指出:“我們的合作根植於兩千多年的友好往來,鞏固於建交30多年的團結互信,發展於新時代以來的開放共贏。在長期實踐中,我們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的‘中國—中亞精神’。”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中亞精神”植根於長期實踐探索,既傳承了古絲綢之路文明互鑒的歷史基因,又凝聚著新時代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同發展的實踐智慧,對推動中國與中亞地區的區域合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根植於兩千多年的友好往來
兩千多年前張騫“鑿空西域”的壯舉,開辟了橫貫歐亞的貿易通道,播撒下了中國與中亞友好交往的種子。在這條綿延萬裡的古絲綢之路上,東方的絲綢、瓷器與西方的駿馬、香料交匯流通,形成了商旅往來不絕、貨物輻輳如雲的繁榮景象。這種互通有無的商貿實踐,奠定了“中國—中亞精神”中互利共贏的根基。
絲綢之路不僅是商品交換的通道,還是文明對話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西傳極大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中亞的天文歷法、音樂舞蹈東漸豐富中華文化寶庫。佛教東傳與伊斯蘭文明交融,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景觀。這種跨越千年的文明互鑒,淬煉出“中國—中亞精神”中開放包容的核心特質。
同時,絲綢之路還是守望相助的友誼之路。從唐代高仙芝遠征中亞的軍事合作,到元代畏兀兒學者協助編修《元史》的文化協作,歷史長河中處處可見雙方患難與共的身影。當代共同修復希瓦古城、聯合保護《瑪納斯》史詩等合作,正是這種傳統友誼的生動延續。這些跨越時空的攜手同行,熔鑄了“中國—中亞精神”中團結互助的深厚底蘊。
不同於歷史上其他地區的征服與殖民,中國與中亞的交往始終秉持“和而不同”的相處之道。撒馬爾罕古城的多元文化共生、敦煌石窟的藝術融合,都見証著平等相待、和諧共處的交往智慧。這種根植於歷史的外交傳統,塑造了“中國—中亞精神”中相互尊重的價值內核。
從商旅往來到文明對話,從軍事協作到文化交融,兩千年的絲路交往史就是一部“中國—中亞精神”的孕育史。這條承載著千年文明印記的古道,所孕育的互利共贏、開放包容、團結互助、相互尊重等價值理念,早已深深融入歷史血脈,成為當代“中國—中亞精神”最深厚的文化根基與力量源泉。
鞏固於建交30多年的團結互信
政治互信譜寫新篇。中國與中亞國家建交30多年來,政治互信不斷深化。1992年建交伊始,雙方就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開啟邊界談判,通過平等協商於1996年與哈、吉、塔三國徹底解決3300多公裡邊界問題,創造了“以對話化解分歧”的典范。這一歷史性成就不僅消除了潛在沖突隱患,更奠定了雙方關系發展的政治基礎。2002年中哈率先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隨后這一模式擴展至其他中亞國家,為區域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2005年起,中國與中亞國家陸續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並最終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政治互信格局。這種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相處之道,成為“中國—中亞精神”最堅實的政治基礎。
機制創新擘畫未來。2020年中國—中亞外長會晤機制的建立標志著合作進入新階段。2022年習近平主席同中亞五國元首舉行視頻峰會,各方一致同意將機制升格至元首層級。2023年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成功舉行,六國簽署西安宣言,確立了合作新框架。2025年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簽署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以法律形式將世代友好原則固定下來。13個部級合作平台高效運轉,覆蓋經貿、安全、人文等各領域,使“中國—中亞精神”獲得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和實踐載體。這些機制化建設不僅提升了合作效率,更確保了合作的可持續性。
務實合作碩果累累。30余年來,雙邊貿易額從1992年的4.6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948億美元,增長超過200倍。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5萬列,成為連接亞歐大陸的“鋼鐵絲綢之路”。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累計輸氣量突破400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數億民眾。在教育領域,中國政府獎學金累計資助6000多名中亞學子來華留學,為地區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生動詮釋了“中國—中亞精神”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安全協作共筑和平。在打擊“三股勢力”、跨國有組織犯罪等領域,中國與中亞國家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雙方建立聯合反恐機制,加強邊境管控協作,共同應對各類安全挑戰。特別是在阿富汗問題等地區熱點問題上保持密切溝通協調,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作出重要貢獻。這種基於共同安全理念的協作模式,不僅有效維護了地區安全穩定,也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生動詮釋了“中國—中亞精神”中安危與共、守望相助的深刻內涵。
從邊界協商到戰略互信,從經貿往來到安全協作,30余載的攜手同行鑄就了“中國—中亞精神”的實踐品格。這段跨越世紀的合作歷程所淬煉出的平等相待、互利共贏、守望相助、命運與共等核心價值,已經深深鐫刻在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發展的裡程碑上,成為推動區域合作最堅實的實踐基礎和動力源泉。
發展於新時代以來的開放共贏
共建“一帶一路”成效顯著。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中亞合作進入快車道。中歐班列、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中吉烏鐵路等標志性項目相繼落地,成為區域互聯互通的典范。截至2024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額達948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近3倍,中國已成為中亞國家第一大貿易伙伴和主要投資來源國。合作領域從傳統的能源、交通拓展到數字經濟、綠色能源等新興領域,哈薩克斯坦光伏電站、烏茲別克斯坦智慧城市建設等成為創新合作亮點。這些合作不僅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也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樹立了標杆。
安全合作持續深化。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與中亞國家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安全合作不斷深化。雙方建立聯合反恐訓練中心,完善邊境管控合作機制,提升應對網絡安全、糧食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2022年,中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得到中亞國家積極響應,為地區安全治理注入新動力。在地區熱點問題上,雙方保持密切溝通協調,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這種開放包容的安全協作模式,為構建新型國際安全關系提供了重要借鑒。
人文交流蓬勃發展。新時代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人文交流進入新階段。教育合作方面,“中國—中亞技術技能提升計劃”深入實施,雙向留學規模持續擴大。文化合作方面,互設文化中心、聯合申遺、舉辦藝術節等活動精彩紛呈。青年、媒體、智庫等領域的交流日益頻繁,“中國—中亞青年領袖論壇”“中亞媒體訪華計劃”等活動深受歡迎。這些人文交流活動不僅增進了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也為“中國—中亞精神”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全球治理協同推進。在國際事務中,中國與中亞國家不斷加強協調配合。雙方在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框架內深化合作,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在氣候變化、反恐、數字經濟等全球性議題上保持密切溝通,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中亞智慧。2023年中國—中亞峰會期間,各方就一致支持多邊主義、維護國際秩序達成重要共識,展現了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決心。
從經貿往來到安全協作,從人文交流到全球治理,新時代的中國—中亞合作全方位詮釋了“中國—中亞精神”的豐富內涵。這一精神既傳承了古絲綢之路的文明互鑒傳統,又賦予其共商共建共享的時代新意。展望未來,中國與中亞國家將繼續弘揚這一精神,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開創區域合作新局面,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