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幼鴻
2025年07月14日10:43 來源:學習時報222
城市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城市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持續加強對城市工作的領導,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城市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其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於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開創人民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新局面,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5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強調,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深刻體現了城市發展屬於誰的問題,這是人民城市的根本政治屬性,充分說明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發展工作是人民群眾主觀能動性的集中體現。人民是城市生活與實踐的主體,人民群眾是城市歷史的創造者和享有者。從歷史發展維度來看,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民不斷奮斗、解放和發展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是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將城市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去謀劃去奮斗,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逐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結果。這也充分體現了人民在城市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生動寫照。
2019年11月2日至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城市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城市,城市發展是為了人民和服務人民,體現了人民城市發展的根本宗旨,是城市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和根本立場。城市發展應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幸福更美好是城市發展的目標。城市是老百姓的幸福樂園,城市發展應堅持“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群眾說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將老百姓滿意不滿意、幸福不幸福作為檢驗一切城市工作的基本標准。我國城市發展中始終瞄准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讓各類人群平等享受城市發展紅利﹔加大城市的更新力度,改善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提升老百姓生活質量,讓人民群眾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贏得老百姓的廣泛支持和贊賞。當前全國城市工作中的很多探索充分說明城市發展是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為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環境,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體現人民城市為了誰的重要理念。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廣大市民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主體,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要廣泛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人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不斷提高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城市政府應從“劃槳人”轉變為“掌舵人”,人民城市建設與發展必須依靠人民的力量來完成。在基層治理中充分發揮全過程人民民主優勢,集中民智,匯集民意,積聚力量,廣泛動員市民參與城市建設和發展,讓人民群眾的事情由政府、市場、社會和人民一起去辦,保障人民對城市管理規劃、設計、治理和監督等全過程參與的權利,讓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充分體現民意和民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基層社會矛盾化解中,積極探索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做法,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將社會矛盾和沖突化解在基層,讓人民群眾成為矛盾化解和問題解決的重要主體,持續地促進城市穩定和社會和諧,為人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人民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是通過不斷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規劃、建設和治理三大環節,提高城市治理的系統性,打造宜居、韌性和智慧的城市。這就要求著力建設宜居城市,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為市民提供優美的環境﹔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增強城市安全韌性,提高城市抵御各類風險的能力,打造安全有序的城市環境﹔在城市治理中充分挖掘數字技術賦能治理的功能,發揮數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對提升城市治理效率的牽引作用,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深度開發和應用,實現城市治理的精准化、智能化、科學化,通過高效能治理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同時,要求城市治理像繡花一樣精細,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高品質的城市生活和生產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城市規劃和執行上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類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城市治理面臨諸多挑戰,如城市病問題、新就業群體權益維護問題、社會矛盾日益復雜等,傳統的政府單一治理模式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的構建成為新時代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人民城市建設和發展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構建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層治理格局。在人民城市建設和發展中要把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融入治理全過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城市治理的內生動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通過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共同治理、共同分享,有效打造城市治理共同體,不斷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讓城市成為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