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間
2025年07月15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專家視點】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協同,從生態保護到國際合作,海洋都承載著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在深水、綠色、安全等海洋高新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創造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志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世界領先水平,為深海資源勘探等提供關鍵裝備支持﹔自主研發的“海斗一號”無人潛水器實現萬米級巡航探測,填補了我國萬米深海科考的空白。在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海洋科技創新仍存在“卡脖子”短板。比如,高端海洋傳感器依賴進口,自主研發的傳感器在精度、穩定性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差距,制約海洋監測網絡建設完善。近年來,各地積極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措並舉鼓勵海洋領域科技創新,以科技帶動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為海洋強國戰略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科技、人才、產業的深度聯動將催生強大的發展動能。科技創新為海洋產業升級提供核心支撐,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產業的蓬勃發展又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投身海洋事業,形成“產業聚才”的良好態勢﹔而人才的集聚則會加速科技突破,為產業發展持續注入新活力。如此,便形成了“科技突破推動產業升級,產業升級吸引高端人才,人才集聚加速科技突破”的正向循環。未來應進一步完善海洋經濟協同發展政策體系,建立跨區域利益共享機制,依托全國涉海重點實驗室、各省市級海洋科學技術實驗室平台,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的全鏈條協同模式,讓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在海洋領域高效流動。
提升海洋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產業更新——創造新產業、改造舊產業。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呈現強勁發展勢頭,海洋經濟總量達105438億元,比上年增長5.9%,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8%。
當前,我國海洋產業正在進行重要的戰略提升,在傳統的港口航運、濱海旅游以外,多個新興產業正在崛起:海洋電子信息、海洋工程與技術、海洋大健康、人工智能以及藍色金融等。展望未來,我國應聚焦新興產業,包括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與技術、海洋大健康、海洋關鍵設備與軟件國產化等,通過產業更新催生海洋新質生產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產業支撐。
堅持人海和諧,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積極通過高水平保護,支撐海洋高質量發展。如我國已劃定15萬平方公裡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紅樹林面積增加7200公頃,實現“從減少到增加”的歷史性轉變。當前,海洋生態系統仍面臨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威脅,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壓力猶存。必須持續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完善海洋生態補償機制,探索海域分層立體利用模式,讓海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為中國式現代化鋪就綠色發展底色。
自2021年以來,我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2030)”,在科學研究、國際合作、文化傳播和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通過相關計劃和項目共享海洋科學知識,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在深海領域,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獲得5塊勘探礦區,佔全球已分配礦區面積的1/5。但全球海洋治理話語權仍需加強,國際海洋規則制定參與度有待提升。未來應持續深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推動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設,擴大海洋科研、防災減災等領域的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在全球海洋治理中貢獻更多中國智慧,為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作者:林間,系深圳海洋大學籌建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