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華玲
2025年07月16日08:29 來源:光明日報222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當前,人才短缺與結構失衡仍是制約鄉村發展的短板。破解這一難題,需著力構建“鄉土培根”與“活水潤澤”共生共榮的人才生態系統,讓“田秀才”“土專家”破土而出,使“新農人”“歸鄉雁”落地生根,充分激活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活力。
構建良好的鄉村人才生態,需要著力破解“斷層危機”,鍛造鄉村振興生力軍。鄉村要發展,領頭人的分量,重逾千鈞。一直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鄉村人才振興的作用。村基層組織負責人是鄉村發展的“頂梁柱”和“主心骨”,其能力與素質直接關系到鄉村發展的方向和成效。當前各地紛紛在探索配優建強村基層組織負責人的有效經驗,如四川省遂寧市公開考試招聘多名“專職化村黨組織書記”,以制度創新和專業化管理破解鄉村“無人可用”的結構性難題。河南省洛寧縣通過公開選拔,將多名在外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吸引回村擔任黨組織書記,他們憑借豐富的市場經驗和創新思維,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實踐表明,打造政治素質過硬、發展能力突出的村基層組織負責人,一是要通過拓寬人才選用渠道,因地制宜精選強配、組織賦能、差異激勵等方法,實現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專業化管理,使組織領導力優勢與村庄治理的現實需求相適配﹔二是要針對新時代農村工作任務的新變化、新要求,完善精准培養體系以突破學歷偏低、觀念滯后、視野局限等瓶頸,“靶向”提升村基層組織負責人的綜合素質和履職能力。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當前以家庭農場主、農業合作社理事長等為代表的新型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正成為鄉村振興最接地氣、最具帶頭作用和引領作用的隊伍之一。他們生於斯、長於斯,既熟知一方水土的資源稟賦,又深諳鄉親們的急難愁盼,在盤活特色產業、帶動農戶增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突出抓好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培育。從陝西延安的蘋果合作社帶動老區群眾脫貧,到浙江安吉的茶農聯盟推動“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從山東開展“鄉村振興合伙人”計劃到四川打造“農村家庭能人”培養品牌,這些實踐生動詮釋了“就地取才”與“政策育才”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本土產業振興帶頭人帶動效能,首先需強化能力培訓,圍繞品牌建設、供應鏈管理等短板開展精准賦能﹔其次要完善利益聯結,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讓農戶共享產業增值收益﹔最后要搭建對接平台,推動相關企業與合作社深度合作,破解小農戶對接大市場難題。唯有讓更多“領頭雁”羽翼豐滿,鄉村振興的“雁陣效應”才能充分釋放。
構建良好的鄉村人才生態,激發更多人才服務鄉村新動能。廣袤鄉村承載著無數人心靈的“詩與遠方”,如何精心擘畫這張藍圖,喚醒沉睡資源,將鄉村景致轉化為增收活水,關鍵在於完善人才創新創業機制,推動深諳鄉村肌理的人才隊伍更加精於市場運作和現代管理,推動更多鄉村產業更新、模式迭代。
當前,全國各地正在積極探索以多種方式“經營”鄉村,讓“沉睡”資源轉化為共富資產,促進農民增收。一方面應錨定需求,根據鄉村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精准增強對各類人才的適應性培訓,使其形成兼具現代規則與鄉土邏輯的新型認知框架,實現人才發展和鄉村振興雙向賦能。另一方面,應優化生態,激發人才內生動力,如完善人才激勵、職稱評定等政策,設立專項孵化基金,鼓勵支持其領辦合作社、開發新業態,以情感認同強化利益聯結,實現共同致富。
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新的增長極。各地不斷涌現的各類人才群體以跨界思維將科技、資本與鄉情融合,依托當地優勢、特色農業資源,開發小專精新特產品,發掘田園風光和鄉土文化資源,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創響了一批“土字號”“鄉字號”品牌。如浙江麗水將百年古法養蜂與現代電商結合,讓深山蜂蜜飄香線上線下﹔貴州苗嶺將苗繡非遺轉化為時尚文創,帶領村民就地致富﹔江蘇田園打造“桃園種植數字認養”模式,將城裡人的鄉愁搬上雲端。
鄉村沃土,生生不息。當“田秀才”的智慧與“新農人”的活力在這片土地上交融共生,鄉村振興便有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越來越多的鄉土專家在政策春風的吹拂下嶄露頭角,更多年輕一代帶著夢想與技術在鄉野間茁壯成長。這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美麗相遇,一次城市與鄉村的文明對話。展望未來,唯有持續優化人才成長生態,讓本土人才“強起來”、外來人才“留下來”、各類人才“動起來”,方能在廣袤田野上共譜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新篇章。
(作者:蔡華玲,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員、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