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

——基於對杭州科創培育的觀察思考

武漢大學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課題組

2025年07月16日08:32    來源:經濟日報222

原標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特別是全球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各國競相布局創新戰略。杭州“六小龍”的崛起,既源於企業自身努力,更得益於我國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定力與浙江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借鑒生態學原理,經濟學將創新生態系統視為多元主體協同聯動、要素高效循環、制度文化深度滋養的有機整體。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有利於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密集涌現。

近年來,杭州開創了“使命牽引—場景驅動—企業主導—資本賦能—政策護航”的創新范式。以DeepSeek(深度求索)為例,研發團隊扎根北京海澱,依托首都智力資源開展技術突破﹔總部立足杭州推動技術轉化與場景落地,形成“研發在京、轉化在杭、應用在全球”的跨區域協同生態。這種開放開源模式打破空間限制,使創新要素在流動中實現價值倍增。

杭州“六小龍”的集群式突圍並非政策催生的短期現象,而是多元主體在包容環境中長期互動形成的自然結果。在“六小龍”之外,杭州通過龍頭企業開放賦能、細分領域“單打冠軍”深度創新、小微主體配套協作,打造了梯度協同的創新型企業生態,孕育了47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構建出融通創新、共生共榮的創新型產業矩陣。杭州打造創新生態的重要啟示在於,創新生態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沃土,決定著創新和轉化應用的效率效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改變單一技術突破思維,著力構建市場主導、多元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促進“政產學研金”深度融合,讓要素支持、制度供給、文化滋養形成良性循環,持續催生更多擁有“獨門絕技”、富有活力的創新主體,使新質生產力蓬勃生長。

第一,激發創新創業主體活力。創新三螺旋理論表明,高校、政府、產業(企業)通過資源共享與協同,能產生螺旋上升的創新溢出效應。激發創新創業主體活力,關鍵在於推動各創新主體協同發力,形成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

科技領軍企業是驅動創新的核心引擎。例如,阿裡巴巴作為全球數字平台領先企業,其強大的雲計算基礎設施支撐著海量AI調用,為杭州乃至全球中小企業提供了技術溢出、人才流動與商業模式創新的“公地資源”。群核科技的雲端協同設計平台服務全球,打造了空間智能的中國標准﹔《黑神話:悟空》則開創了文化符號與硬核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高水平大學是前沿探索與人才培養的基石。杭州“六小龍”崛起背后是深厚的“浙大基因”。依托產業緊密合作,浙江大學精准對接市場需求培養人才,在前沿領域持續發力,並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成為前端知識與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作為全國首批開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的高校,浙大設立首個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在機器人、芯片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DeepSeek等創新企業從中受益。據不完全統計,浙大校友創辦或掌舵的上市公司達313家,竺可楨學院強化班畢業生已創立128家企業,總市值超千億元。

富有活力的民營科技企業是“創”出經濟新活力、“闖”出經濟新優勢的關鍵力量。杭州民營經濟發達,36家企業入選“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連續22年居全國城市首位。民營科技企業家敏銳靈活,善於捕捉市場需求並跟進科技前沿,是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靈魂。

構建協同創新生態,要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既要培育領軍企業發揮“航母”引領作用,也要支持中小民營企業利用“船小好調頭”優勢在細分領域突破。應加強國企與民企、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在資源、技術及產業鏈上的深度合作,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各類主體競相創新、互促共進的蓬勃局面,為我國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注入澎湃動能。

第二,推進創新要素協同聯動。技術、人才、資本、數據等創新要素的高效聯動,為創新創業提供了豐沛源泉。創新要素協同互動是驅動創新生態系統發展的核心動力。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與數字經濟催生的新的生產要素——數據深度融合,共同構筑創新基石。杭州依托全球領先的數字經濟企業,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基礎設施與生態沃土,不僅賦能傳統產業轉型,更孕育了以“六小龍”為代表的數字產業集群,其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實踐,重塑了全球對中國創新價值的認知。

人才是創新的源頭活水,杭州人才吸引力多年位居全國前列,人才淨流入率連續5年超1.2%,連續14年蟬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六小龍”研發團隊以30歲左右青年才俊為主力,彰顯城市創新人才活力。需進一步強化人才激勵機制,賦予青年人才更大自主權,推動高校實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並通過人才旋轉門、雙聘機制及概念驗証中心等建設,打通校地協同通道。

金融資本是創新成果轉化的關鍵支撐,需構建適配科技創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態。完善普惠信貸體系,壯大風險投資助力企業跨越“死亡之谷”與“達爾文之海”,大力培育“耐心資本”引導長期投資投向早期科技項目,同時放寬社保基金等長期資本准入,發揮政府基金撬動作用。杭州科創基金與民間資本形成的長期陪跑機制,正是支撐眾多企業跨越研發轉化難關的關鍵。

數據是數字經濟衍生出的新生產要素,是數字技術賦能經濟社會各領域創新發展的關鍵引擎。杭州有全球領先的數字經濟企業,形成了具有全球比較優勢的數字基礎設施,為科技企業茁壯成長培育出一片“數字沃土”。需通過布局新一代基礎設施、完善市場交易機制、構建安全與信用體系,釋放數據要素在生產、存儲、流通環節的融合價值。唯有實現科技賦能、人才筑基、資本催化、數據增值的深度聯動,方能充分激發創新涌流之勢,鑄就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

第三,以制度供給營造良好環境。在創新驅動發展中,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基於激勵功能的制度創新,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創新潛能。基於資源整合功能的制度創新,能夠促進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關鍵要素的互動和集成,優化資源配置。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協同發力,市場作為關鍵力量激勵創新主體開展探索性創新活動,政府動態優化政策體系、保障創新有序推進。

構建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必須以制度創新為引領,注重營造良好環境。杭州的實踐印証了制度環境對於創新創業的重要性,打造“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營商環境,推動政府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型,明確政府與市場邊界,有效提升治理效能,讓創新者專注創新、創業者安心創業。比如,杭州通過“浙裡辦”平台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務服務數字化水平位居全國前列,顯著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要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切實轉化為治理效能。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統一政府行為尺度。健全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及產權保護機制,破除地方保護與隱性壁壘,促進良性競爭、加快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配套法規,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融通創新的環境。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暢通成果轉化渠道。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精准實施“一鏈一策”“一企一策”,降低企業經營負擔。健全知識產權與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增強創新創業安全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創新—創業—創富”金三角循環,讓全民共享發展成果。隻有為創新生態提供充足陽光雨露,才能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持續賦能。

第四,以創新文化激勵創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都蘊含著銳意進取和求新求變的文化精神特質。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快速發展的深層原因離不開浙江的文化底蘊,以“敢闖敢試、勇立潮頭”的冒險精神和“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為特點的浙商精神,是浙江市場經濟活躍的文化沃土。以杭州“六小龍”為代表的創新企業持續涌現,正是浙商精神在新時代延續迭代的體現。

營造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必須厚植創新文化,以創新文化滋養創新實踐。杭州通過系統化創業教育培育青年冒險精神,形成“星星之火”式的創新氛圍。深圳則以立法形式確立“寬容失敗”機制,出台個人破產條例解除創業者后顧之憂。

創新從來是“成三敗七、九死一生”。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健全風險投資激勵政策,壯大“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的耐心資本。弘揚合作開放文化,打破“內卷式”競爭,推動經營主體抱團發展。大力激發企業家精神,著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塑造尊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社會氛圍,培育敢於冒險、嚴謹求實的科研生態,使創新之火呈燎原之勢。

(責編:黃瑾、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