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海旭
2025年07月16日08:33 來源:經濟日報222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和關鍵生產要素,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價值日益凸顯。2024年,我國數據生產量41.06澤字節(ZB),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0%左右,數據資源規模優勢持續擴大,數字經濟發展基礎不斷夯實。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實現數據資源高水平開發利用、提高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先決條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加快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價值化,實現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方能激活數據生產力,構筑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
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在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布局、數據產業培育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數據基礎制度初步建立。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數據二十條》),明確數據要素市場制度建設的基本框架和工作重點。數據產權方面,國家數據局牽頭起草數據產權制度框架,明確數據分類分級確權規則,不少地方探索建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制度,為數據流通奠定法律基礎。流通交易方面,發布數據流通交易標准示范合同,促進數據合規高效流通使用,破解交易合規難題。收益分配方面,“按貢獻決定報酬”原則落地生根,數據要素參與分配機制不斷健全。安全治理方面,數據安全法從國家層面確立了數據分類分級保護等制度,為數據要素安全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數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國家發展改革委等3部門印發《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開啟新一輪以數據為中心的數字基礎設施布局。聚焦數據可信流通和高效算力供給,我國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水平顯著提升。數據流通設施通過建立統一目錄標識、統一身份登記、統一接口要求的技術框架,打造了開放普惠的數據流通環境。“東數西算”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西部樞紐節點承接東部非實時算力需求,利用當地豐富的綠色電力資源顯著降低算力成本,算力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數據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我國通過分類施策構建“龍頭引領、中小協同”的產業梯隊,打造多層次數據產業生態。一方面,引導行業龍頭企業設立數據業務獨立經營主體,激發供數動力﹔另一方面,通過專項計劃支持中小企業在數據應用場景中創新突破。截至目前,全國數據領域相關企業超19萬家,數據產業規模超2萬億元,數據資源不斷轉化為產業優勢。
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市場發育周期看,我國數據市場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數據確權、定價、流通等市場化環節存在堵點,制約數據要素從“資源”向“資產”轉化。在數據確權上,數據產權登記國家標准尚未確立,各地產權登記規則差異顯著,未建立起數據資源跨域交易互認機制。在數據定價上,買賣雙方對數據價值認知差異大,缺乏權威的定價基准。在數據流通上,由於技術標准、信息安全等問題,“數據孤島”現象依然存在。
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是催生數據生產力、激活數字經濟發展動能的必然要求,要著力破解數據要素市場化價值化過程中的難點問題,讓數據在全國范圍內高效流通、有序使用。
第一,構建全國統一數據產權登記制度,破解數據確權難問題。建議加快推動數據產權登記相關立法工作,明確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分置法定框架,解決各地實踐中的不一致性。加強地方協同,建立區域互認“白名單”,打破數據資源跨域登記流通的制度藩籬。
第二,以公共數據為錨定基准,分層構建數據市場定價體系。公共數據具有准公共產品屬性,其定價直接影響全社會數據價值坐標。我國有海量優質的公共數據,可根據數據採集、存儲、治理等成本標准制定政府指導價並形成全社會數據定價基准。企業數據和個人數據遵循要素報酬市場化原則,由市場自主定價並經由政府相關部門評估。加強數據市場價格監測和成本調查,逐步建立數據產品估價和資產價值評估模型,指導主要交易所形成可互聯、可比對的相對統一的數據價格形成機制。通過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數據定價體系,將數據資源轉化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資產,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注入新動能。
第三,打破“孤島效應”,構建安全高效的流通生態。一方面,統一數據要素流動的技術標准,破除制度壁壘。依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制定全國統一的數據交易、安全等標准體系。推動建設可信數據空間,打通數據流動的技術堵點。另一方面,健全數據流通制度,化解安全風險。以數據資源持有權、使用權、經營權分置為基礎,制定全國統一的數據分類分級標准和匿名化安全規范。通過技術規范和制度建設,強化數據安全保障,營造安全高效的數據要素流通環境。
(作者系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