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提升產品品質破除企業“內卷式”競爭

談儒勇

2025年07月16日08:44    來源:學習時報222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經濟領域“內卷式”競爭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從企業層面看,“內卷式”競爭主要表現為:競爭手段單一,停留在低價競爭上,企業主要依賴價格戰獲取市場份額,以低價甚至低於成本價銷售﹔同質化競爭,企業產品性能、品質、售后服務等與競爭對手高度雷同,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競爭過度或競爭無序。

單純的價格競爭為何已不合時宜?從需求變化規律看,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不高,對價格較敏感,讓不少企業習慣於依賴價格競爭,甚至不惜打價格戰來獲取生存空間。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2024年我國人均GDP約1.34萬美元,離世界銀行2025年最新劃定的高收入國家標准僅一步之遙。在我國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過程中,消費者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不斷升級,對產品的質量、品質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企業面對市場壓力時,仍然傾向於採取傳統競爭方式,對創新投入不足,忽視品牌建設、服務提升等,難以適應市場環境變化。

從企業競爭實踐看,產品價格絕非影響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因素。越是影響力大、效益好、市場佔有率高的企業,其競爭力往往越不是源於產品的低價格。產品的過硬質量、技術含量、設計水平、品牌形象才是決定企業市場地位和發展效益的關鍵。

實際上,“內卷式”競爭亂象並非我國經濟領域所獨有。在全球產業鏈重構與新興經濟體崛起的背景下,回望過去,日本、德國等傳統工業強國也曾面臨行業過度競爭的挑戰。20世紀90年代后期,面對國內市場的萎縮,日本政府通過推動企業合並重組、制定准入標准、淘汰落后產能等方式優化行業集中度。政府一邊引導結構調整,幫助企業規避同質化競爭,減少內耗﹔一邊又鼓勵單一優勢企業加快轉型,挖潛綠色消費、科技消費等新趨勢。轉型后的一批品牌享譽世界,實現了價值鏈躍升。德國則加大對綠色技術和數字化投資的激勵,通過反壟斷法與產業政策互補,在維護自由競爭的同時,引導資源向高附加值領域集中。

不難發現,這些曾經發生過度競爭的國家和企業,破繭重生的核心路徑都離不開技術革新、產業升級、全球化布局和制度創新。一些國家制造的產品之所以能深受全球消費者喜愛,關鍵在於其質量過硬。

如何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一是培育企業質量意識。質量意識是一個企業從領導層到每一個員工對質量和質量工作的認識和理解,對產品的品質有重要影響。沒有足夠強的質量意識,就不可能有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為了幫助企業培育質量意識,行業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可針對企業不同層次的員工組織個性化、定制化的培訓。在必要時,可根據行業特點和生產工藝的差異,制作標准化的質量管理操作手冊,指導行業內的企業加強質量管理。

二是強化產品品質要求。對於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半成品或已生產出來但尚未銷售的產品,有關部門或者專業第三方檢測機構可進入現場進行抽查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加以區別對待。對於性能不達標的企業,給予行政處罰,並且不允許同一批次的產品流向市場,防止這些產品以低價競爭的方式擾亂市場秩序。“內卷式”競爭的一大特征是低質量的產品充斥市場,現在從源頭上減少了其供給,是一種有效辦法。對於未查出問題的企業,則給予正向激勵,使其在評比、獲取政策和資金支持等方面享有一定的優先權。

三是實現“優勝劣汰”。企業將產品生產出來后在市場上銷售,用戶的反饋是對產品性能的最好驗証。政府可以根據用戶投訴情況或用戶滿意度調查,對相關企業實施獎懲。對於表現好的企業,在創新投入、知識產權保護、政策資源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營造以產品質量、技術含量、創新能力決定企業效益和競爭勝負的發展環境,引導企業追求卓越。讓更多的資源有序流向注重產品品質的企業,這也是政府有所為的重要體現。深入實施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規,加大對企業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和威懾力度,最大程度壓縮不正當競爭行為和不合格產品的生存空間,真正實現“劣者汰”。

(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小企業融資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