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成
2025年07月17日08:31 來源:光明日報222
【光明時評】
7月14日,2025年中國外貿“半年報”揭曉。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1.7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增速較前5個月提升0.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3萬億元大關,同比實現7.2%的較快增長﹔進口總值8.79萬億元,降幅較前5個月收窄1.1個百分點,呈現企穩態勢。
在國際環境變局與挑戰交織、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升溫、全球經貿秩序面臨嚴峻考驗的背景下,我國外貿依然能頂住壓力、穩中有升,充分彰顯出其強大的發展韌性。理解我國外貿的這一份韌性,不僅要關注其規模增長的“量”,還要看到其結構之“質”和發展之“勢”。
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達到21.79萬億元人民幣,不僅穩穩站在20萬億元台階之上,更創下歷史同期新高。更重要的是,這一成績具有顯著的持續性特征——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已連續9個季度保持在10萬億元以上,展現出強大的規模韌性和增長慣性。從動態趨勢看,我國外貿增速呈現逐季加速的積極態勢。在一季度進出口同比增長1.3%的基礎上,二季度進出口增速躍升至4.5%。相類似的,月度數據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我國外貿的上行軌跡:前3個月累計增長1.3%,前4個月升至2.4%,前5個月達2.5%,最終上半年實現2.9%的穩健增長。這種逐月向好的進出口態勢,凸顯出中國外貿的修復動能正在持續釋放。總的來說,支撐外貿持續向好的深層動力主要來源於我國獨特的完備產業體系的供給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一方面,全產業鏈優勢使得我國能夠快速響應國際市場變化,靈活調整進出口布局﹔另一方面,14億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規模市場,既可以為進口提供支撐,又可以為出口企業創造生產競爭優勢。這種“以我為主”的雙循環格局,使得我國外貿能夠長期保持強勁的內生增長動力。
近年來,我國外貿經歷深刻的結構性變革,“質升”成為外貿發展最顯著的標識,主要體現在產品價值躍遷與主體生態優化兩大層面。在產品價值維度,上半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9.2%,且連續9個月保持擴張態勢,其增長曲線勾勒出中國制造的進階軌跡。更具深遠意義的是,自主品牌在高技術產品出口中的佔比提升至32.4%,較去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制造業正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壁壘,在全球價值鏈中完成能級躍升,實現從“成本競爭”向“質量引領”的歷史性跨越。這種轉變不僅是簡單的出口結構變化,更是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外在顯現。在貿易主體維度,上半年,我國外貿經營主體數量創歷史新高,實績企業突破62.8萬家,較去年同期淨增4.3萬家。其中,民營企業的表現尤為亮眼:54.7萬家民企貢獻進出口總值57.3%,同比增長7.3%,顯示出我國外貿經營主體的蓬勃活力。
美國單邊實施的“對等關稅”政策對我國外貿形成顯著沖擊,特別是對美國市場依存度較高的企業造成實質性影響。然而,壓力測試並未改變我國外貿平穩運行的基本態勢。進入6月份,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5.2%、出口增長7.2%、進口增長2.3%,三大指標全面轉正且增速持續回升。這一積極變化充分印証,我國外貿體系具備抵御外部沖擊的堅實韌性。這種抗壓能力的深層支撐源於外貿多元化戰略取得實質性成效:上半年,我國對美國進出口總值2.08萬億元,同比下降9.3%﹔與此同時,我國對新興市場的進出口增長突出——對非洲進出口1.18萬億元(增長14.4%),對中亞進出口3572億元(增長13.8%)。當前的外貿運行態勢表明,通過構建“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全球貿易網絡,中國成功地將“外部因素”轉化為“可控變量”。
外貿是觀察中國經濟的晴雨表,也是傳遞中國發展理念的重要窗口。這份來之不易的外貿半年報,不僅展現出中國經濟發展在量上的增、質上的進,更傳遞著中國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堅定信念。當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當創新發展的步伐越走越實,中國經濟這艘航船定能穿越風浪,駛向更廣闊的天地。
(作者:李俊成,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