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增強思政引領力的方法路徑

謝瑞瑾

2025年07月17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增強思政引領力的方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思政引領力在教育強國“六大特質”中居於首位,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引領性作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嚴峻復雜,青年學生思想觀念更趨多樣活躍。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提升思政引領力既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的具體實踐,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高校應堅持多維發力、深耕細作,不斷提升思政引領力,為建設教育強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1.加強黨的領導,提供組織保障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關乎教育的性質,關乎教育的興衰成敗,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証。黨的領導是高校思政工作行穩致遠的“定海神針”,是凝魂聚氣、筑牢思想根基的核心,是提升高校思政引領力的關鍵。必須把黨的領導貫穿辦學治校、立德樹人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提升高校思政引領力,必須強化政治引領,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五育”並舉,不斷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確保黨中央關於思政工作的決策部署在高校落地生根。

健全制度機制。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增強高校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推動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全面構建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推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貫穿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和管理體系,深度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筑牢意識形態陣地,牢牢掌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質不變、立場不移、方向不偏、道路不改。

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導和促進各方通力合作,匯聚起立德樹人的強大合力。建立校地、校企合作機制,打造實習實訓基地,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思政教育。積極關注並參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將地方的發展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思政教育教學中,完善家校溝通機制,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目標同向、資源同聚、責任同擔的育人共同體。

2.弘揚教育家精神,提升主體能力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深刻闡明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義在於“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體現了優秀教師的崇高精神品格,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推動鑄魂強師的重要精神力量。

加強價值引領,提升育人情懷。弘揚教育家精神,要提高教師隊伍的理論修養,引導廣大教師堅定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與熱愛,執著於教書育人。強化價值感召,引導教師自覺主動加強理論學習、涵養高尚情操,增進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身正為范”的言行熏陶學生,用高尚人格傳遞價值觀,做學生堅定信仰、愛黨愛國的引路人,引領廣大青少年自覺聽黨話、跟黨走。

健全評價體系,提升育人能力。堅持正確的教師評價導向,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的第一標准。改革教師評價機制,將立德樹人實效作為核心指標,在職稱評聘、評優獎勵中加大權重,引導教師自覺將價值塑造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加強教師思政素養和育人能力培訓,深入挖掘和宣傳優秀教師典型事跡,營造尊師重教、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努力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踐行者,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教育、引導學生,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3.善用“大思政課”,優化資源供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這些重要論述為高校高質量推進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大思政課”是辦好思政課的理念再更新、格局再擴大、路徑再拓展,其蘊含的大課堂、大師資、大平台等內涵,旨在打破傳統思政課的時空邊界與資源壁壘,構建起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宏大格局,是實現思政課與時代同向、與實踐同行的重要手段,是提升高校思政引領力的有效資源供給。隻有將“大思政課”理念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豐富思政引領力的內涵,提升思政引領力的實效。

堅持開門辦思政課。打破高校與社會之間的壁壘,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讓思政課與現實緊密聯系起來。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依托紅色教育基地、改革開放前沿、鄉村振興一線等豐富社會資源,建立一批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引導學生在廣闊天地中認識國情、砥礪品格、增長才干,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邀請各行各業的先進模范人物走進高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和感人事跡教育學生,激發學生的奮斗精神和創新意識。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政教育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間和渠道,提高思政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推動思政課與其他課程協同育人。改革創新主渠道教學,構建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和教育教學的自主知識體系,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課程群建設,扎實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和實踐成果有機融入各門思政課,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創新話語表達方式,貼近青年學生認知特點和接受習慣,善用生動案例、鮮活故事、網絡語言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課程教學,推動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4.強化數字賦能,創新方式手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教育數字化不僅為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找到了重要突破口,也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了新的實踐空間。積極推動數字思政發展,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思政工作的精准性、互動性和覆蓋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政引領力的題中應有之義。

加強思政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打造數字化育人新模式。充分利用數字新技術,優化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打造一批優質的思政教育在線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數字教材等,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堅持內容為王,正確處理好技術形式與教育內容、虛擬空間與現實課堂的關系,構建智能高效、開放共享的“數字思政”新生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效能。建設思政教育大數據平台,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為思政教育教學提供決策依據,實現精准育人。推進思政教育教學方法的數字化創新,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打造沉浸式、互動式的思政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機制,通過優化整合各類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推動形成開放立體、互聯互通的數字資源信息體系,營造開放有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

增強數字意識,提升教師數字素養。以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教育者的數字意識與數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抓住數字化變革和科技賦能的新機遇,主動參與培訓,涵養數字思維,增強數字素養,著力提升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數字賦能的目標是提質增效,而非簡單替代,其核心在於師生的思想共鳴與價值認同,因此一方面要引導教育者善用技術而不為技術所役,確保技術真正服務於思想引領的深化﹔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轉變思維方式,善用數字教學平台,利用數字資源優勢進行自主學習、深度學習,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謝瑞瑾,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安徽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