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東
2025年07月17日08:35 來源:光明日報222
【科學隨筆】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裡,研究型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角,職業院校常常被忽視。但事實上,它也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不可小覷的重要力量。如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研發高端集成電路測試技術,填補了IC測試設備產業空白。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突破光刻領域技術瓶頸,成為國產勻膠機自動旋涂“破冰者”。
當前,職業院校基於產教深度融合構建起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應用”的完整鏈條,但應用技術成果轉化環節仍面臨諸多困境,“成果束之高閣”的問題較為突出。
破解這一困局,涉及多個方面。
比如開展“立地式”技術研發與服務。職業院校應深入生產一線,全面了解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在產品研發、工藝改進、設備升級等方面的具體需求。借助大數據分析,系統識別並梳理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精准錨定研發方向,為企業量身定制針對性與實用性強的技術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優化生產流程,全面提升行業技術水平與市場競爭力。
比如打造特定技術領域的品牌優勢。職業院校應深度嵌入企業技術需求,深耕形成“某一領域問題找某所職業院校”的市場服務認知。同時,完善評價反饋機制,持續跟蹤並分析應用技術成果實施成效,及時調整技術轉化策略,確保應用技術成果與實際生產需求的高度適配。
當然,加速應用技術成果轉化最關鍵的難題,在於如何提升轉化能力,這關涉平台、團隊和機制三個核心要素。
如何搭建成果轉化平台,牽好校企間的“紅線”?筆者認為,職業院校應整合校內外科研資源,建立線上成果轉化信息庫,實時發布高校最新科研成果和企業技術需求,實現信息的快速匹配與精准對接。線下打造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依托行業技術創新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載體,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產品中試、成果孵化等一站式服務,完善從技術需求征集、項目對接、成果評價到轉化服務的全鏈條機制。同時,精心策劃各種形式的科技“相親會”,如技術對接會、成果發布會、項目路演等活動,促進雙方深度溝通與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進程。如此一來,學校的技術找到了“用武之地”,企業的需求得到了“精准回應”,雙方在合作中實現了互利共贏。如金華職業技術大學聯合金華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建成了全國首個高校知識產權路演基地,促進了校內外創新資源的匯聚,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最后一公裡”。
如何打造成果轉化團隊,織密校企協同“紐帶”?筆者認為,建強成果轉化隊伍,需從以下兩方面精准發力。一方面,注重優化團隊成員結構,打造多元化人才矩陣。廣泛吸納科研、法律、商務等多領域專業人才,系統整合技術研發、項目管理、市場應用等專業力量,形成一支專業能力強、協作效率高的復合型轉化團隊﹔另一方面,應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壁壘,積極構建並倡導校企間技術研發與人才服務深度融合的“兩棲”模式,推動科研人員在企業與高校之間自由流動,使其既能深入高校開展前沿理論研究,又能緊密貼合產業前沿動態,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和技術瓶頸。比如,近年來,浙江、江蘇和山東等省率先探索高層次人才“互聘共享”機制,實施高層次人才“雙聘制”,在一些高水平職業院校專門設置了人才驛站“編制池”,為應用型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自由流動與“兩棲”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與平台支撐,促進了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與人才共享,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轉化率。
如何優化成果轉化機制,打通校企合作“經脈”?筆者認為,職業院校作為應用技術成果轉化的關鍵主體,應在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兩個關鍵環節發力,實實在在推動成果轉化落地見效。評價方面,需重構多元化、綜合性的科研評價體系,摒棄以往單純以論文數量、科研項目級別為衡量科研成果優劣的單一標准,將政策價值、產業效益和社會影響力等關鍵指標納入評價范疇。通過強化成果的應用價值和社會影響力評價,引導科研人員將研究重心轉向解決實際產業問題和社會需求,打破傳統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發明創造輕成果轉化”的固有弊端。激勵方面,需優化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如明確成果轉化收益的分成比例,讓教師能直接從成果的市場價值中獲取相應經濟回報,同時設立專項項目獎金,對表現突出、成效顯著的教師給予額外獎勵。通過強化物質激勵,有利於充分調動教師參與應用技術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推動更多高質量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場應用。如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科技成果拍賣所得的資金分配機制極具激勵性,規定每一項科技成果拍賣所得的資金,校方隻留5%作為管理費,其他95%一律返還給科研團隊,即使是職務發明專利也享受95%的分成待遇。
(作者:邵建東,系金華職業技術大學浙江省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浙江省教育科技人才強省建設智庫聯盟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