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評論員
2025年07月17日08:36 來源:經濟日報222
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舉足輕重。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了“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內涵,部署了以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為統領的7項重點任務,為我們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提供了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
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比如,城市與經濟發展要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城市人口與用地要相匹配,城市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要相適應,等等。隻有充分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才能做好城市工作。
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我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成就顯著。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系統謀劃,下大力氣治理空氣污染、交通擁堵、垃圾圍城等“城市病”,合理控制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持續推進城市更新,我國新型城鎮化水平和城市發展能級、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宜業宜居水平、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水平、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開創了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
尊重城市發展規律,意味著必須深刻把握形勢變化,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因時因勢應變。時隔10年,“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層面進行專門研究部署,一個重要背景就在於對城市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作出了與時俱進的重大判斷。
2024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9.4億人生活在城鎮。今后一個時期,這兩個數字還會上升,但城鎮化態勢將進入“穩定發展期”。伴隨著我國總體上由人口增量發展轉向減量發展階段、區域人口的增減進一步分化,不少城市韌性短板亟待補齊,城市發展也勢必要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
“穩定發展期”“存量提質增效”,提出了找到做好城市工作的著力點、突破口的新要求。置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發揮城市在國家發展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要主動適應形勢變化,轉變城市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動力、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
主動適應,務必堅持規劃先行。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提升主動適應的能力,必要且緊迫。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推動城市滿足不同群體生活、生產的需求,推動城市更好地發展和建設﹔更加注重集約高效,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更加注重特色發展,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探尋各地發展路徑﹔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更加注重統籌協調,從構成城市諸多要素、結構、功能等方面入手加強系統布局……都是規劃編制過程中要始終錨定的方向。
主動適應,還要下好“繡花”功夫。推動規劃落地,需要精細化治理及時跟進﹔任務艱巨繁雜,需要用好改革創新的辦法。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改革的辦法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路徑。要精心培育創新生態,有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城市動能,充分發揮城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作用。要創新理念、模式、手段,高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是十二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當城市發展與民生需求同頻共振,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圖景,就是億萬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願景。
相關專題 |
· 重要評論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