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用好“指揮棒”,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

陳超凡

2025年07月15日13:21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用好“指揮棒”,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

評價是改革的“指揮棒”,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有助於牽引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同向互促,增強一體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為加快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增添動力活力。具體而言,可以圍繞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等方面來深化評價改革。

完善立德樹人評價機制。聚焦完善立德樹人長效機制,深化育人評價改革,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首要地位,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一體抓好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以強大的思政引領力賦能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評價改革為牽引,深化各學段教學、考試、招生、就業等環節一體改革,從更多關注學生的知識增長向切實推動“五育”並舉轉變,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差異化選拔、動態化調整機制,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貫通式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優化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主動適應人口變化趨勢和特點,有序推進幼兒園撤並轉設,統籌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資源配置,擴充高中階段學校資源供給,優化高等學校區域布局,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建立健全高校分類評價機制,統籌推進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學科評估、學位點評估等相關評價改革,把人才培養的社會適配性納入評價,引導高校面向科技發展前沿、國家戰略需求和現代化產業建設需要優化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引導不同層次和類型院校在各自領域培養創新人才。強化學生創新素質和能力評價,完善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建立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融合共生機制,探索未來教育新形態,創新數字賦能人才培養機制,抓好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增強人才培養針對性、適配性和有效性,更好滿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人才需求。

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科學整合並精簡各類科技評價,優化以“四個面向”為戰略導向的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建立中長期績效評價制度,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充分自主權,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完善重大科技平台評價機制,優化評價內容,探索一次評價、多方承認互用等辦法,鼓勵引導國家實驗室等國家級科技平台和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開展原創性、非共識創新研究,突出服務“國之大者”的成效。

實行分類評價機制。科技活動可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多種類型,應根據不同科技活動特點建立分類評價標准,更加注重科技的創新價值和服務貢獻。優化科技項目、獎項等評審評價機制,實行分類分領域評價,探索建立與有組織科研模式相適應的評價考核機制。在實施“揭榜挂帥”“賽馬制”“鏈主制”等新機制中,不將申報人的論文、學歷、職稱等作為必要條件,堅決抵制“圈子”文化、“論資排輩”等不良風氣。

強化產教融合效能評價。突出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財稅、金融等政策上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與政策鏈、產業鏈、資金鏈有機銜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針對高校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需求相脫節的問題,要推動校企合作,深化產學研用合作,讓科技人員在一線生產場景中解決企業問題,助推更多科技成果變為產品、走向市場,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完善科技創新成果獎勵、分配、賦權等激勵制度,讓科技人員既有榮譽感也有獲得感。

構建人才分類評價體系。根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不同特點,構建差異化、多樣化的分類評價體系,既要避免對各類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也要克服簡單以“帽子”評價人才、按“帽子”分配資源或與工資收入直接挂鉤等弊端。基礎研究人才評價應重點評價原創性、科學價值和學術影響力,適當延長考核評價周期﹔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應突出市場評價,注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和社會貢獻﹔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應突出理論創新,注重同行認可和社會效益。

優化青年人才評價機制。青年科技人才是創新的重要生力軍。要構建適合青年人才特點的考核評價體系,合理設置評價考核周期,實行長周期評價和高強度支持,提高40歲以下青年人才主持科技項目的比例,穩定支持青年人才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切實減少青年人才不必要的事務性工作,創造更多條件讓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擔重任。

創新人才人事制度。結合重點領域、特殊人才、新興職業群體的特點,建立健全職稱評價標准,打破人才所有制、身份、人事關系等限制,暢通各類人才職稱評聘和人才項目申報渠道。進一步向用人單位授權、為人才鬆綁,促進人才評價與人才培養、使用、激勵等相銜接。深化高校、科研院校、國有企業等企事業單位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創新成果和收益分配相銜接的多元化人才激勵機制,加大對領軍人才、重點人才、緊缺人才的績效工資傾斜力度,充分體現績效優先、多勞多得、優勞優酬。

(作者:陳超凡,系福建師范大學紀檢監察學院院長、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