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要把握好兩個關鍵點

哲思

2025年07月18日08:41    來源:學習時報222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載體。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並在“一個優化、六個建設”的城市工作重點任務中緊密呼應,明確了城市建設的目標定位和方向路徑。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要緊扣“現代化”和“人民”這兩個關鍵點,推動城市建設與治理協調推進,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城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區域,城市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城市的現代化不隻意味著空間形態的擴張、經濟水平的提升,更是對人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系統重塑。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我國城市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到2024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9.4億人生活在城鎮,27座城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元。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必須從我國的自然稟賦、歷史文化傳統、制度體制出發,既要遵循普遍規律又不能墨守成規,既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又不能照抄照搬。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動適應形勢變化,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通過更加均衡、普惠、優質的公共服務,讓城市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轉變城市發展方式,以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更加注重集約高效﹔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向空間要效率,向科技要動能﹔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以數字化改革撬動制度重塑,把安全發展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運行各環節﹔轉變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統籌協調,增強城市政策協同性,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不斷開創城市發展新局面。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評判標准。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富有活力”“舒適便利”“綠色低碳”“安全可靠”“崇德向善”“便捷高效”,主體是城,落點在人。城市讓人民群眾生活更美好,就要更加精准地錨定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質量推進人民城市建設,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讓城市發展“見物”更要“見人”,不能片面追求物質設施的高大、寬敞、氣派,甚至求新、求異、求洋,隻考慮物的尺度而忽略人的尺度,隻見物理而不重人理。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記得住鄉愁”,就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中華文化基因。一方面,城市發展要把握好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系,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鏈,讓創新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動力,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釋放城市發展新動能。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營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實現“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另一方面,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要在統籌上下功夫、在重點上求突破,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一座座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將形成一個個增長動力源,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