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鏈博會彰顯中國推動全球化的自信與自覺

王義桅

2025年07月18日08:42    來源:學習時報222

習近平主席指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鞏固和加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是各方的利益所系和迫切期盼”。近年來,發達國家保護主義抬頭,地緣動蕩使產業鏈合作泛政治化、泛安全化,“脫鉤斷鏈”等行徑讓全球產業鏈趨向在岸化、近岸化、友岸化,世界經濟面臨碎片化風險。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鞏固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符合各方利益。鏈博會的持續舉辦,正是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這一歷史潮流、回應各方期盼的生動體現,充分彰顯了中國推動全球化的堅定自信與主動自覺。

(一)

中國作為全球少有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蘊含著無可比擬的發展勢能。14億多人口構成的龐大消費群體中,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成為消費升級的核心動力。他們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持續釋放,推動消費結構向多元化、高端化快速邁進。超1.8億戶經營主體在市場中活力迸發,涵蓋各行各業,形成了豐富多元的供給體系。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為消費市場的持續擴容奠定了堅實基礎,讓中國成為世界范圍內最具潛力和優勢的大市場。同時,中國在多個領域穩居全球首位。作為第一制造業大國,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作為第一貨物貿易大國,與世界各國保持著緊密的經貿聯系﹔作為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第一能源生產大國、第一人力資源大國,擁有強大的經濟韌性和發展底氣。此外,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全球數量最多的5G基站,共同構筑起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的堅實根基,充分彰顯了大國應有的深厚底蘊。

中國是聯合國標准下工業體系最完整、配套最齊全的國家,制造業增加值佔全球制造業增加值比重約30%,連續15年穩居第一制造業大國,主要工業產品中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近年來電子電氣設備、機械設備等中高端產業在全球分工中地位加速提升。中國正在加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在“制造大國”的堅實基礎上成長為超大體量的“消費大國”,將不斷為各國企業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拓展增量市場。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動力源,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到現在,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佔據30%以上。到2035年,中國要將現在的4億中產變成8億,再次創造人類高質量發展的奇跡。中國正從全球產業鏈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創造全球產業巨大增長機遇。

中國已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可靠、積極的力量,其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優勢顯著。一方面,從供給端看,產業體系完備且科技創新持續突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第34位躍升至2024年第11位,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居世界首位,實現了從“世界工廠”供應全球到“創新實驗室”賦能全球的轉變,成為全球分工體系中堅實可靠的一環,為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重要支撐。另一方面,從需求端看,中國市場規模巨大且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提供廣闊空間,也讓補鏈、擴鏈、強鏈及構建與產業鏈契合的創新鏈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重點。盡管美西方國家宣揚“去風險”、搞脫鉤斷供,卻遭到本國企業和世界市場反對。跨國公司用實際行動表明“下一個中國仍是中國”,從“In China for China”轉向“In China fortheworld”,隻因中國市場不可替代,能助其維護全球供應鏈地位。國際貿易本就源於各國優勢互補,如今,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出去”全球布局,將優質成果帶向世界,與各國企業互利共贏,充分彰顯中國韌性自信對全球發展的錨定作用。

(二)

全球化制度層面遭遇挫折,但是功能性的全球化正在勃興,全球區域化、本土化,數字和綠色全球化蔚然成風,新的全球化生態正在形成。全球化不是逆轉了而是轉型了。鏈博會推動功能性全球化時代到來。“展鏈條、展生態、展場景”成為鏈博會的重要特色。中國不僅是最大而且是最有活力的市場,從應用場景到消費市場,從生產市場到創新市場,展示了數字和綠色轉型的新場景。中國全球化的自覺,就是以主辦鏈博會為標志,推動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穩定、韌性、安全。面對當前全球產業鏈的不確定因素,中外企業對第三屆鏈博會展現出參與熱情,就是因為中國是對沖逆全球化的中流砥柱。跨國企業積極投資中國,參與鏈博會,實際上就是在對沖母國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風險,擁抱中國推動的全球化轉型。中國舉辦鏈博會,是順應中國企業、跨國企業的內在需求,鏈接世界、鏈通世界,推動全球供應鏈產量穩定的同時,還推動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特色轉型。中國舉辦鏈博會,就是為了順應時代呼喚,創造一個促進各方加強溝通、深化合作、共謀發展的國際化平台。

世界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必須推動各類生產要素便捷循環、有效配置。中國是全球互聯互通的關鍵驅動力量,近年來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著力加強與共建國家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標准“軟聯通”,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加強發展戰略規劃、管理規則標准等對接協同,建成中歐班列、匈塞鐵路、雅萬高鐵等一批標志性項目,有效降低跨境商品運輸和交易成本,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提質增效。世界銀行研究表明,全球供應鏈參與程度每提高1%,將使全球人均收入水平提高1%以上。經過前兩屆的精心培育,鏈博會已經成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也是促進各方加強溝通、深化合作、共謀發展的國際化平台。作為中外工商界合作共贏的大舞台,鏈博會不是重點促進商品的展銷,而是重點促進產業的合作﹔鏈博會也不追求短期的現場交易成交額,更注重推動長期互利合作的“鏈接度”。第三屆鏈博會在先進制造鏈展區首次設置創新鏈專區,有14家機構和企業參展。創新鏈專區設立了制度保障、載體支撐、服務協同三大板塊,展示從基礎研究到技術研發、產業應用,再到市場反饋的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全鏈條過程。作為展示的深化,專區還將圍繞“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舉辦主題活動,討論科技創新成果如何“從知識到技術”“從產品到市場”實現價值躍遷,實現上中下游協同創新“鏈”的不斷延伸。這充分彰顯了鏈博會在以自身開放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中,通過促進產業深度合作與創新鏈條延伸,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和協同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鏈博會以“鏈”為媒,聯接全球企業、產品和服務,構筑起中外產業互融、創新互促、市場互通的橋梁,自覺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鏈博會聚焦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對非洲、南太平洋和加勒比部分國家參展商提供支持,以實際行動踐行“同球共濟”精神和普惠包容理念。第三屆鏈博會特別支持盧旺達、莫桑比克等最不發達國家的機構和企業參展,助力其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體系,彰顯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刻描繪了數字經濟時代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催生的思維理念。數字經濟所推動的產業體系遠遠超過傳統實體經濟的產業體系,其中最大的差別是產業鏈的不可分割性和高度依存性。以芯片為例,芯片所涉及的產業分為幾十個大類、上千個小類、五十多個學科、上千個工序。所有產業鏈都是超長產業鏈,無法切割,和我們理解的傳統實體經濟是不同的。在工業經濟時代,主要按照行業門類來組織創新過程,人為設置理、工、農、醫等學科專業,區分一、二、三等產業類型,行業邊界清晰,“井水不犯河水”。在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進程中,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乃至“人工智能(AI)+”的大行其道,如同架起了一座可以暢通於任何行業的橋梁,組織邊界、地域邊界、技術邊界、行業邊界日益模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界融合共同體。科學實驗表明,在連續和重復博弈中,勝算最大的要素是善良和寬容。鏈博會正是以善良和寬容為底色,在跨界融合的全球產業生態中,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落地實踐提供了生動范例與可行路徑。

(作者系中國貿促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