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2025年07月21日08:18 來源:光明日報222
【光明論壇】
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精心培育創新生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不斷取得突破﹔依靠改革開放增強城市動能,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充分發揮城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作用。創新城市建設作為會議提出的7項重點任務之一,培育良好的創新生態應成為其行動邏輯的起點。
一個城市的創新生態是否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主要看兩個循環的運行質量,以及兩個循環之間的互動效率。前面一個循環是“教育—科技—人才”,主要圍繞科技創新,如果能夠高效運行,就可以催生源源不斷的原創性成果,培養出各領域的領軍人才和科研骨干,形成強大的創新策源能力﹔后面一個循環是“科技—產業—金融”,主要圍繞產業創新,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產業能級躍升的動力,其運行質量決定了高端產業引領的能力高低。兩個循環之間的互動就是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發展。
近年來,國內城市接連上演科技創新的精彩故事。“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武漢躋身全球排名前十,北京更是連續8年領跑。在北京,海澱區中關村科技企業不斷涌現,在細分賽道上各領風騷﹔在浙江杭州,“六小龍”橫空出世,給世界帶來《黑神話:悟空》、DeepSeek、高性能機器人等接二連三的驚喜﹔在廣東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民營科技企業,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最牛街道”﹔在上海,“模速空間”著力構建人工智能全產業鏈生態,“北斗七星”嶄露頭角。
借助科技創新,文創、影視、體育等領域的產業創新也如春潮般涌動,從湖南長沙通過“文化+科技”融合發展,連續催生文創產業新增長點,到四川成都導演出品的《哪吒之魔童鬧海》不斷刷新中國電影的票房紀錄。從香港藝術家創作的Labubu引發全球排隊搶購,再到“有趣、有勁、有梗、有料”的“蘇超”和人潮涌動的“浙BA”,城市創新活力競相綻放。放眼全國,無論是科技創新的“百舸爭流”,還是產業創新的“滿枝繁花”,都與城市創新生態的持續改善密切相關。
清華大學與《自然》合作編制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4》,對全球120個城市和都市圈的創新生態進行了測評,正在加快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上海、粵港澳、北京分別位居全球第4、6、9位。對標世界一流,我國城市創新生態仍需進一步優化,更加注重公共服務、創新文化等方面。未來一個時期,培育城市創新生態,激發創新活力,仍有諸多著手點。
完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要素支撐。既要夯實人才隊伍、共性技術、科研設施、功能性平台、科技服務等物質技術基礎,優化要素組合﹔也須做好科技金融的大文章,全生命周期賦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活動﹔更應著眼於新型要素的識別和開發利用,進行高質量數據、低成本算力、通用數字底座、大規模應用場景等的前瞻性布局,為社會創新力量的能量釋放創造條件。
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效能。科技成果轉化是鏈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兩個循環的關鍵紐帶,決定了“錢變紙(專利)”“紙(專利)變錢”的質量和效率。除了強化人才、金融、技術、場景、渠道等要素支撐外,還需破除思想藩籬和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跨系統、跨部門、跨區域的政策集成和機制聯動,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難題。
涵養開放、包容、進取的創新文化。在涵養創新文化上,既要對標國際先進,找差距,補短板,也要總結國內標杆區域的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在2024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以106家雄踞榜首。究其原因,就是在這裡有一大批銳意進取、敢於開拓的企業家,他們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讓浙江成為涵養創新文化的典型樣本。
培育創新生態,須把握好快變量、中變量和慢變量,這樣才能推動形成科學家敢干、企業敢闖、資本敢投、政府敢為的創新生態,讓更多城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脫穎而出。
(作者:陳強,系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