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素
2025年07月21日08:19 來源:光明日報222
【光明論壇】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陽泉考察時指出,傳統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握市場需求,加強科技創新,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產業創新則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最后一公裡”。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制造業是我國制造業的主體,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關系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其中,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核心動力,產業創新則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創新鏈中的地位不斷攀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以國家標准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關於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的相繼出台,也為支撐產業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當前,我國正處在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的關鍵躍升階段,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為引領傳統制造業蝶變煥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
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和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重要途徑。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突破性發展,正在深刻改變傳統生產方式。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有利於加快推廣應用智能制造新技術,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轉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品和解決方案供給提檔升級,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達到150多家,鋼鐵、石化等領域的解決方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當前,新興技術與先進制造的深度融合,正讓實體經濟活力更足、動力更強。一方面,在加工、檢測、物流等環節,通過開展工藝改進和革新,推動設備聯網和生產環節數字化連接,能夠強化標准作業、可視管控、精准配送、最優庫存,實現生產數據貫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另一方面,推動跨業務活動的數據共享和深度挖掘,實現對核心業務的精准預測、管理優化和自主決策。通過建設供應鏈協同平台,構建數據互聯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產深度協同、資源柔性配置的供應鏈,有效提升產業鏈協同效率。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之一。因此,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應當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強化新型工業化綠色底色。從建設重點原材料和裝備制造業“碳達峰碳中和”公共服務平台、工業數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到探索構建重點產品碳足跡基礎數據庫,加快提升低碳技術服務能力,再到重點產業綠電使用比例不斷增加,我國制造業綠色低碳水平正全面提升。當前,全國各地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落子”、向“綠”而行。如遼寧推動綠色電力交易,內蒙古霍林郭勒推動鋁產業綠色化、集群化、高端化發展,雲南提升有色金屬資源保障和精深加工能力……創新綠色技術,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成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舉措。此外,高新低碳產業活力迸發,也為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注入了新的活力。玉米澱粉變身超級電容炭、無煙煤成為鈉離子電池重要材料、“超薄超強”鋰電隔膜助力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在新興產業領域,越來越多的企業憑借獨有技術引領行業風向,為全面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注入了旺盛活力。
未來,促進科技創新積厚成勢、推動傳統動能煥新升級,應當多方協同、形成合力,不斷優化發展環境,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平台,深入開展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為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提供源頭科技供給。加快對傳統領域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對生產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環節進行賦能,推動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加速轉型,實現提質增效、降本降耗。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最終靠人才實現。唯有立足發展所向、技術所需、人民所盼,培養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才能更好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供人才支撐。
(作者:卜素,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副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