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文化+科技”賦能產業鏈重構與新業態培育

武文霞 庄偉光

2025年07月21日08:20    來源:光明日報222

原標題:以“文化+科技”賦能產業鏈重構與新業態培育

【專家視點】

技術賦能文化生產力的躍升,為文化強國建設注入新動能。這不僅回應了數字技術革命對文化發展的深刻影響,更揭示了文化和科技融合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價值。長遠來看,應著力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文化和科技的跨界融合已成為推動產業創新的引擎。“文化+科技”是生產力要素的系統性重組,關鍵在於構建“技術賦能文化、文化反哺技術”的雙向循環機制。人工智能算法可自動生成符合傳統美學原則的國風動畫,區塊鏈技術確保非遺數字藏品的確權與溯源,雲計算支撐起億級用戶的實時文化交互。文化和科技融合有助於破解傳統景區面臨“流量紅利消退”焦慮等問題。生成式AI、元宇宙等技術正重塑文化消費形態,比如浙江良渚數字文化社區通過“游戲動漫+影視傳媒”跨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編轉碼系統。數字技術革命重構了文化生產與傳播的格局,我們應通過“文化+科技”融合構建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推動文化基因與技術基因深度耦合,構建文化創新生態。

當前,沉浸式、交互式文化消費成為新趨勢。2024年,沉浸式文旅產業規模同比增長24.1%,展現了科技賦能下文化消費的巨大潛力。這種融合將文化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體驗,實現文化價值與民生福祉的雙向提升,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回應。技術賦能激活存量文化資源,技術迭代催生新業態,為文化高質量發展開辟新賽道。比如,湖南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依托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等技術,打造“音視頻裝備+數字文博”產業鏈。同時,文化和科技融合也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基因。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粵港澳大灣區的實踐為此提供了鮮活樣本。比如,深圳龍崗深澳國際文化科技園通過跨境規則銜接促成400余項合作項目,澳門“澳門記憶”工程以數字孿生技術復原歷史街巷,香港西九文化區依托國際平台推動粵劇數字化傳播。這些探索表明,文化和科技的跨界融合,既是技術革命下的必然選擇,也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路徑。

在數字文明與工業文明交匯的當下,全球文化競爭已從資源稟賦轉向創新能力的較量,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已超越簡單的技術疊加,演變為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系統性重構。在制度創新維度上,需破解數據壁壘與標准沖突﹔在技術倫理維度上,需建立“文化價值評估—技術風險防控—社會效益量化”的評估體系﹔在生態共建維度上,需培育“鏈主企業引領—多元主體共治”的創新聯合體。

站在人類文明的坐標系上回望,每一次技術革命都伴隨著文化的創新發展,每一次文化覺醒都推動著文明的躍升。

“文化+科技”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需要科技的賦能﹔真正的科技應用,需要文化的引領。文化和科技跨界融合的本質,是文化生產力與科技生產力的協同躍遷。通過產業鏈重構與生態培育,不僅催生數字文博等新業態,更重塑了文化生產與傳播的底層邏輯。面向未來,這一融合進程需進一步強化技術賦能、完善制度保障、激發主體活力,讓文化在科技賦能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在跨界融合中彰顯時代生命力。

(作者:武文霞、庄偉光,均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