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裴
2025年07月21日08:22 來源:光明日報222
【學思踐悟】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既回答了當代中國文化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課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回答了當今世界文化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指明了正確方向、貢獻了中國智慧。深刻認識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意義,深刻理解其在國際文化格局及其演變進程中的獨特貢獻和作用,對於科學把握這一思想的歷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揭示了文化本質和人的本質的內在統一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創造出遠超以往時代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遠比以往時代斑斕多彩的現代文化,但這種現代文化卻內含著物質豐富性與精神貧乏性的深刻矛盾。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形容資產階級“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聖發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資本主義吞噬各種社會關系的情感表達、信仰紐帶和文化內涵,而代之以物質主義的價值觀。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批評,“骯臟,人的這種墮落、腐化,文明的陰溝(就這個詞的本義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物質主義膨脹讓人成為所謂“單向度”的人,“市場和市場價值觀侵入了它們本不屬於的那些生活領域”,一邊是財富的積累,一邊是信仰缺失、物欲橫流、極端利己主義泛濫,人的精神在物質的重重“逼圍”中愈益困窘,這成為西方現代文化的一大痼疾。西方一些理論也進行了文化的現代性反思,但是這些反思大都停留在認知層面,沒有提出實踐性的解決方案。
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強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有著作用和反作用的現實過程,並不是單線式的簡單決定和被決定邏輯”,而且鮮明提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所寫的《文化育和諧》一文深刻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這些重要論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有機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之中,既從理論上揭示了文化本質和人的本質的內在統一,也從實踐上提出了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具體路徑,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理論,也超越了西方文化批判理論,為人類社會摒棄西方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老路,朝著更加獨立和自由的方向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解決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關系問題
人類社會每一次生產力的重大發展,在創造一系列新事物的同時,也總是催生如何對待舊事物的爭論和反思。激進的觀點主張打碎舊秩序、重建新世界,保守的觀點則主張守舊復古。總體而言,前者順應了社會向前發展的客觀需要,但往往以犧牲傳統為代價﹔后者看到了傳統對於維系社會的重要意義,卻難以駕馭社會發展的內生勢能。這種矛盾就是文化的“古今之爭”,在東西方的歷史上都廣泛存在。具有漫長文明史的中國,近代以來飽受外來文化沖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新生與舊有、自我與他者、激進與保守的艱難抉擇,所面臨的古今中西之爭成為一個延宕百年的文化難題。
歷史和現實一再告訴我們,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從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理論邏輯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為一爐,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激活中華文明的基因,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熔鑄古今、匯通中西”“守正而不守舊,尊古而不復古”,超越了文化激進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的對立,使古今中西之爭的難題渙然而解,樹立起中國思想史同時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傳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傳承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兩個結合”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它為世界各國解決自身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問題提供了光輝范例,為那些既希望融入現代文化發展潮流又希望保持自身文化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提出了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方案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不同文明由於存在地域、傳統等的差別,而展現出多樣性、差異性的特征。歷史上,不同文明之間既有“絲綢之路”這樣交流融合的一面,又有“十字軍東征”這樣對抗沖突的一面。近代以來,隨著“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愈加頻繁。在此背景下,文明之間如何相處,關系人類社會前途命運。
決定不同文明能否包容共存的關鍵因素,是以什麼樣的文明觀對待不同文明。一些強勢文化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提出“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認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不同,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問題,嚴重阻礙了人類文明進步。
歷史昭示我們,沒有多樣性,就沒有人類文明﹔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習近平文化思想以胸懷天下的立場和視野,旗幟鮮明地提出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不同文明都應平等交流、互學互鑒。對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的弘揚,對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的強調,明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正確態度和原則。全球文明倡議,則是中國為解決人類多樣文明共生共存問題而提供的中國方案,也是中華文明包容性、和平性內生出的獨特理念和價值敘事,展現了中華文明“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的深沉智慧,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堅持維護公理道義、始終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責任擔當,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了強大文明力量。
(作者:唐若裴,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學基地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