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加強“三農”領域信貸供給

2025年07月21日08:26    來源:經濟日報222

原標題:加強“三農”領域信貸供給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金融作為支持“三農”發展的重要力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銀行業保險業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加強“三農”領域信貸供給。未來,金融機構如何按照要求發力支持“三農”?記者採訪了金融機構有關負責人和業內專家。

保障糧食安全領域金融供給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首要任務,也是金融業支持“三農”的重點。《方案》提出,大力支持糧食安全戰略,強化糧棉油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現代設施農業建設、鹽鹼地綜合利用等領域金融服務。

工作中,金融機構紛紛發力保障糧食生產領域金融供給。農行山東分行針對糧食收購企業資金需求“短頻快”的特點,推出“鏈式服務”,組合搭配多款金融產品,形成“收糧—加工—銷售”全鏈條金融服務閉環,有效滿足糧食收儲等涉農資金需求。截至6月末,該行糧食重點領域貸款余額260.3億元,較年初增加92.9億元。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三門農商銀行積極對接農業農村部門及各鄉鎮,持續加大對糧食生產、設施農業、農機購置等“米袋子”“菜籃子”等工程信貸支持力度。已發放相關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金額4.71億元。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首批200億元夏糧收購資金已准備到位,並根據收購需要、企業需求隨時調配資金,及時增加投放額度,不留缺口,確保“錢等糧”。

“監管部門需要持續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聚焦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高標准農田建設、種業振興和科技裝備、現代設施農業、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鄉村治理以及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等鄉村振興關鍵領域環節,穩步加大涉農貸款支持力度,持續推動‘三農’信貸平台、產品、服務和模式創新優化,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扎實的信貸支撐。”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謝玲紅說。

江蘇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蘇金融監管局深入貫徹糧食安全戰略,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全力護航糧食生產。截至5月末,江蘇省全省銀行機構普惠涉農貸款余額1.26萬億元,糧食重點領域貸款余額4543億元,主要涉農銀行機構已發放“三夏”相關貸款超550億元,江蘇省三大糧食完全成本保險覆蓋率超過90%。

金融支持糧食安全還需要發揮政策性金融資金作用,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和耕地質量提升。政策性金融機構需要推動落實《關於積極利用政策性金融資金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和耕地質量提升的通知》,創新信貸產品,切實加大貸款投放,全面加強貸款管理,積極探索服務高標准農田建設有效路徑。農業發展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2025年3月末,農發行累計投放農地類貸款1046.9億元,支持高標准農田、黑土地保護等耕地提質增效項目,服務提升糧食產能。

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農業生產經營容易受到異常天氣災害、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農戶難以提供金融機構所需的抵押物,這使得金融機構很難高效地為農戶、中小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提供融資服務。金融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重視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工作中的堵點和難點,持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金融機構應建立資源共享數據庫,對信用等級高、資信程度好的農戶優先發放貸款。通過開展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逐步擴大個人數據庫在農村地區的覆蓋范圍,解決農村信貸信息不對稱問題,確保融資擔保體系的順利運行。

針對農村農業生產缺乏抵押物、農村的征信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金融機構積極拓展涉農信貸增信方式,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村農民獲得貸款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浙江泰隆商業銀行麗水分行積極協助當地鄉鎮探索“信用村”“信用家庭”建設,通過農村“人人可貸”整村授信項目,以及村居化、網格化的線下服務和自動化、便利化的線上服務,為符合標准的農戶提供免擔保、純信用、小額度、廣覆蓋、低門檻的普惠貸款服務。

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永嘉農商銀行啟動“星級信用村”創建工作,逐戶了解、記錄各戶人口、從事職業、年經濟收入等情況,建立農戶資信方案,並根據各村貸款覆蓋率、不良貸款率等情況,將村居從低到高,分為無星、一星、二星、三星共4檔,星級與農戶的利率挂鉤,星級越高,貸款利率優惠幅度越大。

“信息建檔完成后,農戶可隨時到我行簽訂貸款合同,3年內農戶有資金需求即可通過我行的手機銀行、自助機具或前往網點取用額度內的貸款,隨貸隨用、隨借隨還、循環使用。”永嘉農商銀行業務管理部負責人陳志說。

謝玲紅表示,金融機構可拓寬農業經營主體抵押質押物范圍,積極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支持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活體畜禽、養殖圈舍以及農業商標、保單等依法合規抵押質押融資,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探索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農墾國有農用地使用權等抵押貸款業務。

“我國現有信用報告范圍覆蓋不足,農村地區部分人群因為缺乏信用數據,無法享受正規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可借助數字技術,搭建開放平台,獲得更多維度信息,一方面鏈接到鄉村振興場景和用戶,一方面鏈接到各類金融機構,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和覆蓋面。”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銀行等金融機構可通過運用科技能力搭建起一條條通往小微企業和個人“信用白戶”的毛細血管,助力打通農村金融服務 “最后一公裡”。

金融科技提升效能

金融科技是推動銀行業金融服務變革和發展的重要引擎。金融科技的廣泛運用,正改變銀行業服務“三農”的思路和方式。互聯網、大數據、移動支付、物聯網等現代科技加速應用,為商業銀行突破網點局限,服務“三農”提供了便利性。

手機銀行等移動金融服務的迅速普及滿足了農村地區支付結算、轉賬匯款等基礎金融需求,大幅降低了對物理網點的依賴﹔依托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開發的一系列全流程在線融資產品,可將審批、簽約、放款、還款等環節全部在線自助式操作和自動化處理,有效提升了對偏遠地區客戶金融服務的覆蓋面。

“銀行應積極借助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提升網點服務‘上雲’方式,優化客戶體驗,不斷降低運營成本。”董希淼說。實踐中,銀行積極發力科技金融,依托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開發的一系列全流程在線融資產品,將審批、簽約、放款、還款等環節全部在線自助式操作和自動化處理,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

浙江農商銀行系統轄內縉雲農商銀行業務管理部總經理陳露表示:“我行運用金融科技將農業核心企業與鏈上客戶的交易環節進行數字化建設,系統梳理出新型農業主體清單和網格化走訪清單,通過數字化營銷、雲端化辦貸等模式串聯起436家專業合作社、61家農業龍頭企業的生產脈絡,極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

“需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推動銀行加強對農村市場需求的調研,創新更具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利用數字技術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不斷推動金融服務質量提升,加快金融數字化轉型,服務‘三農’發展。”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金融機構需要進一步發展數字金融,提升產品和服務數字化水平,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效。針對農村市場特點開發數字信貸產品,實現涉農信貸流程線上化與業務自動化升級,以滿足農村地區經營主體“短、小、頻、急”服務需求。(彭江)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