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推動保護創新 強化科技賦能

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

鄭自立

2025年07月22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11個省市,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涵養和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出更多體現新時代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新時代新征程,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更好發揮長江文化賦能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經濟社會大系統,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哺育著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滋養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一部長江文化史,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灌溉著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當今世界,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文化與經濟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日益成為一個整體。新征程上,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讓長江文化綻放時代光芒,是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將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推動力和現實創造力。

  加強對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証,必須保護好、利用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種類多樣、數量豐富、結構多元,承載著長江流域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傳承著中華文化基因,是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根基。隻有全面推進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才能筑牢歷史文化遺產的安全屏障。今年初,相關部門印發《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將文化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首要任務。落實這一要求,必須健全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融通共享機制,建立健全多層次、跨區域的保護協作機制,促進加強文物考古、強化文物保護管理,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提升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夯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礎、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推動長江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就需要推動長江文化融入現代經濟社會發展,讓長江文化的保護和開發與沿線人民的現代生活相協調。在實踐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創新形式、豐富載體,通過推進水安全、景觀、生態、文化融合治理,修復和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古渡槽、古水井、古水壩、古筒車等歷史水利工程和建筑,使百姓能夠近距離感受長江文化魅力。推動長江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可通過文化元素注入、歷史場景復現等方式將長江文化融入當地重大節慶活動之中,通過培育具有長江文化特色的公共服務活動品牌、舉辦以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為主題的公共服務活動等,推動長江文化融入現代公共服務空間,增進群眾對長江文化的認知認同。

  積極探索長江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技術在助力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長江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能夠有效解決長江文化發展的現實問題。要強化數字技術的應用,增強長江文化的感染力和傳播效果。比如,通過打造文化旅游公共服務平台,提升長江沿線景區管理效能﹔通過創新長江文化消費場景,拓展長江文化體驗邊界﹔等等。可以採取多種措施推動長江文化、科技和產業融合發展。比如,通過建設校企聯合研發基地等創新措施,夯實長江文化、科技和產業融合創新的要素底座﹔通過拓展場景應用、更新技術裝備等成果轉化機制,打通“從實驗室到市場”堵點﹔等等。

  (作者為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2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