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澤廷 馬懷德
2025年07月22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法治建設,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法治理論創新。2020年11月,黨中央首次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並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將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在中華法治文明的深厚文化根基之上全面地、系統地、深刻地、辯証地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點任務、重大關系、重要保障,科學回答了新時代為什麼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一個富有開創性、實踐性、真理性、前瞻性的科學思想體系,豐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領域的理論成果,具有重要的原創性貢獻。
深刻把握這一原創性貢獻,一個重要角度就是從理論特征和實踐效果兩個方面體悟領會。在科學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規律、充分汲取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礎上,習近平法治思想根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沃土,聚焦解決法治中國建設的實際問題,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並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都產生了原創性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的規律性認識推升到新的歷史高度,並將繼續在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不斷創新發展,彰顯真理力量、展現實踐偉力。
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
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堅持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刻揭示法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價值功能、基本關系等重要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習近平法治思想既與我們黨長期以來堅持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著眼於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面依法治國面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在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中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
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讓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更加系統地中國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為一個民族永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一個拋棄或者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理論要深入人心、為群眾所掌握,並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成為“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必須夯實文化根基、植根於本國文化沃土,形成具有民族形式的理論創新成果。習近平法治思想以堅定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涵養法治自信,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產生了“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等理論創新成果。這不僅為德法共治、以民為本、明德慎罰等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賡續中華法治文明,而且破解了法治建設領域的“古今中西之爭”,成功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牢牢扎根在中華法治文明的文化沃土之中,推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更好掌握群眾、群眾更好運用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也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相適應、相融合的過程中煥發新的蓬勃生機。
立足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從中國實踐和中國經驗中提煉中國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沒有定於一尊的制度樣板,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發展模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每個國家的法治也有自己的特色,這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習近平法治思想從對人類法治文明發展的這一規律性認識出發,明確包括法治體系在內的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必須立足我國國情,從實際出發,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近代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超大規模的發展中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我們面臨著許多獨特的問題。習近平法治思想扎根中國文化、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既以理論創新指引成功實踐,又及時把實踐經驗提升為創新理論,提出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賦予中華法治文明新的時代內涵”等一系列原創性和標識性概念、范疇、命題,以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破除了對西方法治理論、西方法治模式、西方法治話語的迷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在政理、學理、法理上的重大創新,為人類法治文明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順應時代要求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如何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以更好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如何應對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共同挑戰,以規則和制度確保技術發展始終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和價值標准?這些時代問題都需要我們給出新的法治化解決方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如何依靠法治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如何依靠制度力量應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我國法治建設也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這些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曾遇到,也不曾想到。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洞悉時代潮流、牢牢把握時代脈搏,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順應時代所向、人民所需,推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與時俱進,形成了“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推動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改革和法治同步推進”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法治本體論、法治價值論、法治實踐論、法治方法論等諸多方面都作出符合時代要求、體現時代特色的原創性理論貢獻,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21世紀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
為經濟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經濟秩序混亂多源於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因此必須堅持法治思維、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推動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上提供了一系列原創性的制度化方案。
從法治角度把握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之間的辯証關系,筑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基石。經濟發展以秩序為前提和保障,法治則是秩序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將全面依法治國貫徹到市場運行、經濟治理的各方面全過程。一方面,以法治為經營主體劃定行為邊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為持續釋放經濟活力提供制度激勵,促進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通過職權法定、建立權力清單等法治方式明確政府行為的界限,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克服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指引下,2025年5月2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施行。該法在公平競爭、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規范經營、服務保障、權益保護等方面建立完善相關制度機制,以法律形式使市場與政府的邊界更加清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法治動力,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貢獻的一個生動例証。
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黨員、干部既要關心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主動排憂解難,又要堅守廉潔底線。”構建新型政商關系要求政商關系親而有度、清而有為,既要明確政商交往邊界,杜絕權錢交易、利益輸送,又要將企業的滿意度、獲得感作為衡量政府履職水平的標准之一,積極回應企業經營中的正當需求。強化制度約束和監督機制,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是確保親清政商關系落地生根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出台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把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使優化營商環境有了規則依據、制度依托。企業能夠依法提出訴求,政府依法落實相關措施、服務好企業,這就為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奠定了法治基石、提供了法治保障,也生動體現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經濟建設領域重要的原創性貢獻。
為政治建設劃定法治軌道
政治建設與法治建設密不可分,政治建設被納入法治軌道,這是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習近平法治思想在保障我國政治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方面作出重要原創性貢獻。
系統闡明黨和法的關系、政治與法治的關系等根本問題,確保政治建設方向正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政治建設的兩個重要方面。習近平法治思想對這兩方面工作都提供了科學指引。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方面,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指引我們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推動形成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這樣的原創性成果。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面,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每一條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種政治立場”,強調“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我們的法治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最大的區別”,指引我們正確處理黨和法的關系,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把黨的領導貫徹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過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豐碩實踐成果。
堅持制度治黨、依規治黨,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處於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位置,在國家各項事業中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興則國興,黨強則國強。如何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重大政治課題。習近平法治思想對解決這一課題作出原創性貢獻,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改善黨的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強調堅持制度治黨、依規治黨,把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長遠之策、根本之策。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方位、立體式推進黨內法規體系建設,形成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以黨的組織法規、黨的領導法規、黨的自身建設法規、黨的監督保障法規為框架的黨內法規體系,夯實了黨的自我革命的制度規范基礎,創造性地發揮了法治對於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作用。
為文化建設凝魂聚氣
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不僅在法治道路、法治體系等法治實踐層面形成一系列原創性、標識性成果,而且在文化建設方面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等作出重大原創性貢獻,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了法治力量。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在法治國家建設中高揚中華文化主體性。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悠久文明歷史的深厚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世代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法系源遠流長,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蘊含豐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充分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產生了許多既凝聚歷史智慧又體現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實踐成果。比如,新時代“楓橋經驗”傳承了中華法治文明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體現了中華法治文明刑無等級、法不阿貴的價值主張﹔等等。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我們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文化根基,指引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法治自信,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高揚中華文化主體性。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法治建設,營造全社會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凝聚了當代中國的價值公約數。習近平法治思想傳承中華法治文明德法共治傳統,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明確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法治建設的指引、評價和校正作用。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指引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修訂后的立法法增加“立法應當倡導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為人類法治文明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為社會建設賦能增效
法治對於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進作用。法治既是社會層面的一種價值要求,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治理手段。無論是及時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進民生福祉,還是化解社會矛盾、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習近平法治思想都有效指引社會主義法治更好為社會建設賦能增效。
以法治保障民生,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兜牢民生底線,辦好就業、教育、社保、醫療、養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實事,提高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保障民生是社會建設的重要議題。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推動在法治軌道上有效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民生問題。比如,推動完善並落實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提高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又如,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依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再如,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更好發揮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鞏固改革成果中的積極作用,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創新,增強促進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困難群眾傾斜的法治保障。在以法治保障民生方面,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我們取得豐富的實踐成果。
加強法治賦能,不斷強化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法治支撐。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寶貴機遇,也帶來了復雜挑戰。必須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提高社會治理效能。法治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重要支撐。習近平法治思想注重用法律的准繩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強調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創造性提出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為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指引下,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社會治理領域得到更好發揮,我們依靠法治成功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帶來的各種風險挑戰沖擊,在有效激發社會活力的同時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創性貢獻在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中得到充分彰顯。
為生態文明建設強化保障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習近平法治思想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指引我們不斷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大原創性貢獻。
全面強化生態環境法治保障,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法治是守護綠水青山的根基和力量。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增強,法治對綠水青山的守護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高效。2018年的憲法修正案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憲法依據,具有最高法律效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戰略部署,明確提出“編纂生態環境法典”,對現行生態環境法律制度規范進行系統整合、編訂纂修、集成升華。這一重大法治建設部署必將有力推動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更加完善。此外,《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等多部黨內法規出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逐步形成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這些人民群眾切身可見的變化,成為對習近平法治思想實踐成果和原創性貢獻的有力証明。
通過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必須使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深入人心,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著眼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提出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指引我們以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人民群眾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宣傳普及生態環境法律知識。在推動提升全社會法治觀念和法治素養的同時,全社會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也顯著增強,為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營造了有利法治氛圍,以法治手段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群眾基礎。
(作者分別為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本文由人民論壇雜志社組稿,人民日報社理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2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