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論壇】持續提升創新能力,賦能高質量發展

陳勁

2025年07月22日08:45    222

【光明論壇】

近日,來自國新辦“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的一組數據引人關注。數據顯示,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不僅研發投入增加,研發人員隊伍也顯著優化,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壯大,我國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當前,我國經濟逐漸從傳統的要素驅動模式,轉向以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研發經費的快速增長得益於財政科技支出的持續增加,以及對企業實施稅收激勵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國家將重點研發計劃聚焦於前沿高新技術,如人工智能、光刻機、高端芯片、生物制造、第四代核電技術、下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等領域,並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在政策引導下,市場主體的創新生態不斷迭代優化,企業成為我國研發投入高增長的主要力量。“十四五”以來,我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佔全社會比重超過77%,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顯著增強。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帶動下,我國人才積累為創新發展和盤活市場提供了強勁動力。我國研發人員總量持續增加,數據顯示,2023年研發人員總量約724萬人年,連續11年穩居世界第一。2024年,我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其中,高技能人才佔技能人才的比例約為30%,更好滿足了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在國際上,我國加強與諸多國家在科研領域的合作,成為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2024年國際專利申請量為70160件,同比增長0.9%,成為全球申請量最大的來源國。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正面臨國際科技競爭加劇以及創新生態可持續性等諸多挑戰,須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應大力布局並開展戰略性基礎研究、需求牽引的基礎研究和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在總研發經費中的比重,打造基礎研究經費來源多樣化的格局,鼓勵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積極投入基礎研究。例如,上海市探索“基礎研究特區”“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地方政府為科研人員提供充足的項目經費和項目周期,同時下放監管權責,營造適合基礎研究的小環境,探索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的現實路徑。建立基礎研究政策定期評估機制,不斷明確優化方向。在高水平的基礎研究賦能下,我國定能產生更多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成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注入新動能。

構建企業主導型的科技創新生態,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龍頭企業鏈主引領作用,支持龍頭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聯合上下游企業組建創新聯盟,推動產業鏈協同攻關。培育本土創新型企業集群,通過專項扶持計劃強化本土企業創新能力,加大對青年科技企業家的支持力度。例如,今年5月,浙江省首次建立科技型企業家“千人庫”,支持青年科技企業家創新創業,力爭培育更多高水平科技先導企業。引導人才向企業集聚,改革人才評價體系,將企業研發成果納入職稱評定、獎勵申報的核心指標。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研發貸”等產品,拓寬企業創新融資渠道。

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推動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建立科學規范的科技成果評價、保護和管理機制。強化概念驗証平台建設,建立公共實驗手段的硬驗証和供需匹配探索的軟驗証相結合的驗証體系。

加強人才、資本、數據、立法等融合要素支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夯實保障。發揮國家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對全球最頂尖科學家的引進主體作用,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實施差異化人才政策,針對重點產業,如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制定專項引才計劃。落實以質量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增加企業研發貢獻、技術轉化等市場化指標權重。優化風險分擔機制,對投資早期科技項目的風投機構給予風險補償,提高市場積極性。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機制,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全國層面需要加快推進建立統一的數據交易規則。加強立法保障,優化科技創新制度環境,推動地方性科技創新立法。

展望未來,持續深化基礎研究投入、強化企業主體培育和創新成果轉化機制,我們將以更堅實的步伐向科技強國不斷邁進。

(作者:陳勁,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