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曾 敏

2025年07月23日08:31    來源:經濟日報222

原標題: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了“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的要求。近期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整治“內卷式”競爭已成為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議題。

“內卷”一詞通常形容一種無法向外突破、只能在內部持續復雜化的演化狀態。從經濟學視角看,“內卷”常常發生於市場機制部分失靈的情境中,表現為生產要素投入不斷加大雖能推動總產出上升,但由於邊際收益遞減,資源配置效率持續下降。一段時期以來,“內卷式”競爭在我國的部分行業中時有發生。2024年我國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產量持續攀升,但部分環節卻處於虧損運營狀態。新能源汽車領域一度涌入數百家企業,激烈的價格戰使得行業整體利潤承壓,即便是一些頭部車企亦未能實現盈利。企業間的“內卷式”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與地方政府的政策相關,“唯GDP”的政績觀以及不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等,造成部分地方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增長等目標,在同質化領域過度投入資源,打造“政策窪地”,卻未能提升整體發展效益。

“內卷式”競爭看似能讓消費者從低價中受益,但就長遠而言卻會帶來很多問題。激烈的價格戰使得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削弱了其在技術研發、品牌建設等高附加值環節的投入能力,使企業向“微笑曲線”兩端的發展受阻。低價競爭破壞了行業生態,使得堅持品質與創新的企業因成本較高處於劣勢,市場競爭中易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拉低行業整體質量標准與創新能力,而由低價引發的低質問題最終仍需由消費者自身承擔。同時,重復建設與無效擴張造成要素資源嚴重浪費,不利於新興產業培育與技術進步。有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給予部分企業超常規優惠,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還加重了財政負擔,推高了金融系統風險。破解上述困境,需從多方面協同發力、統籌推進、綜合整治。

一是完善市場優勝劣汰機制。嚴格市場准入,完善產業准入標准中技術水平、能耗強度等指標,引導企業由盲目擴產轉向技術創新,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尤其針對產能利用率長期低於75%的行業,需綜合施策,防止其盲目擴張,從源頭遏制無效供給。暢通落后低效產能退出通道,健全破產清算等市場化退出機制,提升市場出清效率、釋放被佔用的資源。以市場化方式促進兼並重組,對具有協同效應、有助於提升產業集中度的並購行為給予支持,推動產能整合、管理優化與技術互補,增強行業整體競爭力。

二是規范政府行為。規范招商引資行為,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落實《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內容,地方政府不得在沒有法律法規依據或未經國務院批准的情況下,起草包含向特定經營者提供稅收優惠以及選擇性、差異化的財政獎補等內容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健全統一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和社會信用制度,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清除妨礙商品和要素跨區域流動的隱性壁壘。優化地方政績考核體系,強化公平競爭政策落實、營商環境質量等指標考核,引導地方政府從“拼項目”向“優生態”轉變。加強產業統籌布局,推動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實施差異化布局,避免盲目追風口、鋪攤子,防止同質化發展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三是引導企業行為。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嚴厲打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掠奪性定價、虛假宣傳等行為,整治龍頭企業擠壓上下游企業獲取短期利益行為,切實維護中小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環境。強化創新導向,完善稅費抵扣、融資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的政策,引導企業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創性研發,推動企業加快產品與工藝創新,培育高附加值、差異化競爭優勢。推動品牌建設,可通過建立品牌評價體系、推出優質品牌目錄等方式,鼓勵企業踐行長期主義,在產品質量、服務體驗、社會責任等方面持續深耕,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

四是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機制建設,制定行規行約,在價格行為、市場宣傳、產能擴張等關鍵環節強化自我約束,督促會員單位依法經營。協助政府構建產能監測與預警機制,與政府共建行業數據平台,系統匯集產能、產量、庫存、價格等核心指標,形成動態監測與趨勢研判機制,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幫助企業有效決策、合理布局。推動行業標准與認証體系優化,積極參與制定產品質量分級制度與第三方認証機制,引導企業向高品質、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形成良性競爭,推動行業整體提質升級。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