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宏 陳進
2025年07月23日08:31 來源:經濟日報222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競爭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強調“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縱深推進改革創新,是推動國企更好履行功能使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國企大多分布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是實現國家戰略意圖、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並在吸納就業、提供公共服務、引領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化改革創新,推動國企高質量發展,既有利於維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保障各項發展目標的實現,也能使我國更好應對當前復雜的國際貿易投資環境,提升我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企改革深入推進,在優化布局結構、增強創新能力、提升活力效率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一些國企仍存在現代企業制度不夠完善、資產結構不優、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有待深化等問題,需堅持問題導向,從多維度協同發力,促進國企高質量發展。
其一,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助力國企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提升。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是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制度基礎。推動國企治理結構和組織形態創新,破解體制機制障礙,能夠引導企業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國企的治理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但仍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例如治理主體權責邊界不清、激勵約束機制不匹配、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等。
解決上述問題,要按照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結合國企責任使命,健全治理機制,厘清相關治理主體的權責邊界,構建科學規范高效的治理結構。強化黨建引領,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的各環節,推進黨組織設置與企業組織架構運行有機統一,實現黨委、董事會、經理層協調運轉、科學決策、形成合力。加快構建靈活高效的市場化運營機制,進一步壓縮管理層級,建立快速決策機制,在新興產業領域探索實施扁平化管理、平台化運作等模式,不斷提高市場反應速度和靈活性。完善選人用人制度,優化人才激勵與容錯免責機制,深化工資決定機制改革,構建更加合理合規的企業薪酬結構,規范容錯免責、減責具體情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和干事動力。完善監督管理機制,深入推進“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考核,不斷優化考核體系,加強出資人監督和各類監督貫通協同,有序建立智能化穿透式監管系統,切實提升監管效能。
其二,聚焦主責主業,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國企發展方向的謀劃需具備戰略性。《決定》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立足主業實業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有助於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統籌配置國有資本,有助於強化國企核心競爭力、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有力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推進國有資本“三個集中”,需綜合運用財政、貨幣、產業等政策工具,對國企投資總量、結構和方向進行引導。依據國企的類型、資產狀況和發展定位,明晰主責主業,優化投資管理制度,防止盲目多元、一擁而上、重復建設等發展傾向,推進國企增加在應急保障、防災減災、醫療衛生、健康養老等民生領域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深入實施產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產業啟航行動,大力推進國企的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持續在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等領域發力,加速產業結構躍遷升級和產業體系現代化。聚焦數字經濟等新動能,推動國有資本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的投入布局,在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中不斷打開新的增長空間,持續提升國企價值創造能力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能力。
其三,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國企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國企特別是央企承擔著大量國家重大科研攻關任務,擁有豐富的人才、技術、設施等資源,能夠在創新資源整合中發揮樞紐作用,對於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至關重要。不少國企也是科技領軍企業,在科技創新鏈條中位居關鍵環節,充分發揮其“鏈主”作用,能夠有效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引領產業升級並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此外,進一步發揮國企的資源優勢和資本市場影響力,能夠推動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因而,強化國企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對於優化我國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進一步激發國企科技創新潛力,需完善體制機制,優化科技創新考核機制,構建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應用體系,健全常態化產學研成果對接機制,推進高效率創新協同、高水平創新合作,提高研發投入產出效率。突出戰略導向、注重長期價值,加強在基礎性、緊迫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提升關鍵領域國產化替代水平,更好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重要作用,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依托領軍企業組建協同創新平台,聯合各類企業開展科技攻關。用好各類政府投資基金,提升專業化市場化運作水平。推動國資出資成為更有擔當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投資力度,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支持國企與民企開展廣泛協作,通過組建產業聯盟、實施產業共建等方式,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提升數據、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流通效率,培育良好創新生態。
(作者單位: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