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推動人工智能健康有序發展

2025年07月25日08:37    來源:經濟日報222

原標題:推動人工智能健康有序發展

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將在上海舉辦。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新一代人工智能興起帶來機遇挑戰

人工智能全球發展態勢如何?強調“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的意義何在?

單志廣(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未來產業和平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蓬勃興起,以ChatGPT、DeepSeek等為代表的預訓練大模型持續取得突破,推動人工智能從感知向認知、從分析判斷式向生成式、從專用向通用轉變,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全球人工智能應用呈現規模擴張、領域拓展和應用深化的發展態勢。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超2792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年復合增長率為35.9%。大模型訓練成本持續降低、多模態融合技術不斷優化、智能體和具身智能加速演進,驅動人工智能形成全場景滲透態勢,正迅速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生活各領域,特別是在工業質檢、金融風控、輔助駕駛、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等領域應用范圍穩步擴大。例如,在智能汽車領域,輔助駕駛技術不斷升級,百度旗下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台“蘿卜快跑”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重慶多個城市提供服務。又如,國內醫療機構通過輔助診斷系統使癌症早期檢出率提升25%,基層醫院醫生與名醫智能體實現“隔空會診”。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工智能領域國際合作與競爭並存。全球主要經濟體圍繞人工智能展開系統性戰略布局,通過政策引導、資本配置、技術壁壘構建等多維度塑造自身競爭力。美國依托硅谷創新生態和芯片產業優勢搶佔技術制高點,出台《芯片和科學法案》《國家人工智能研發戰略計劃》等,促進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歐盟通過《人工智能法案》《人工智能倫理公約》等,試圖通過倫理標准構建差異化優勢。國際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日益緊密,眾多全球性人工智能學術會議與科研合作項目匯聚各方智慧,促進知識共享與技術創新。近年來,中美兩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合作發表的論文數量佔主導地位。發達國家紛紛出台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比如歐洲通過英國人工智能機遇行動計劃和法國1090億歐元投資計劃強化技術主權。發展中國家也加速參與全球合作。各國在技術、人才、市場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預計2025年美國科技巨頭在人工智能和數據中心建設投資總額將超3200億美元。

人工智能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前所未遇的風險挑戰。風險挑戰主要包括內生性風險、外部性風險、競爭性風險等。其中,內生性風險是指人工智能技術存在算法偏見、隱私泄露、數據安全等問題,可能導致決策不公平、對特定群體產生歧視、侵犯用戶權益、虛假傳播等誤導公眾的風險。外部性風險是指人工智能可能引發就業結構調整等風險,比如部分工作崗位被替代,進而帶來就業壓力等。世界經濟論壇預測,2030年將有22%的就業機會面臨變革,大量程序性、重復性的勞動崗位面臨被淘汰風險。競爭性風險是指個別國家將科技問題政治化,試圖通過技術封鎖和遏制形成創新壁壘,阻礙其他國家人工智能發展。

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強調“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堅持自立自強,掌握發展主動權。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人工智能領域競爭激烈,技術封鎖與遏制風險加劇,隻有依靠自身力量,攻克“卡脖子”難題,才能應對外部不確定性。DeepSeek等大模型帶動我國人工智能走出一條“低成本、高性能”的發展路徑,也在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界掀起一股“中國浪潮”,証明我國有能力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實現逆勢突圍。人工智能在一些領域的應用直接關系國家安全,需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等核心技術,構建自主可控、協同運行的人工智能基礎軟硬件系統,持續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另一方面,突出應用導向,促進技術服務於實際需求。人工智能技術具有突出的賦能特性,可廣泛應用於千行百業,構建“場景創新—數據積累—技術迭代”的正向循環。我國擁有豐富的數據資源、完備的產業體系、廣闊的應用場景與巨大的市場空間,突出應用導向能夠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我國人工智能專利數量佔全球總量的近70%,穩居全球第一位,但高價值專利佔比仍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也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未來,要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促進生產方式、商業模式、消費模式全面變革,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的方向健康有序發展。

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實現躍升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取得哪些整體性、系統性躍升?

劉向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研究員):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經過多年努力,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越發重要。

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從“跟跑”到“並跑”。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創新突破,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發應用步伐加快,百度、阿裡巴巴、字節跳動、科大訊飛等推出自研大模型,文心一言、豆包、元寶等國產大模型在文本和多模態內容理解與生成、深度推理等方面的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開源大模型DeepSeek等產品相繼推出,垂類大模型、數字人、具身智能等領域發展成效顯著。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我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論文發表量和專利授權量均居全球首位。《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4年)》顯示,2024年全球新公開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4.5萬件,我國佔比達61.5%。

人工智能產業實現鏈式發展。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創新突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數據、算力、模型、應用等產業鏈多業態蓬勃發展,形成從材料、設備、芯片、服務器、智能體到數據中心、雲計算服務、應用市場等多領域產業創新生態。截至2024年底,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鏈上企業超4700家,累計培育400余家人工智能“小巨人”企業,覆蓋從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到應用層的完整產業體系。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人工智能芯片市場規模超過1400億元。

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實現整體性升級。我國不斷布局完善算力、數據、網絡等基礎設施,推動移動通信和光纖寬帶網絡優化布局,推動算力樞紐和數據中心擴容提質,實現算力、數據和網絡基礎設施量質齊升,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移動通信和光纖寬帶網絡。截至2024年底,5G基站共425萬個,千兆用戶突破2億,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超26億戶,在用算力中心標准機架數超過880萬,全國算力總規模達28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秒。

“人工智能+”行動實現縱深推進。人工智能具備典型的通用技術特征,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我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千行百業,推進在農業、工業、金融、醫療等領域縱深滲透,智慧農業、智能工廠、在線醫療、遠程教育、智慧城市等新模式、新業態競相涌現。以需求牽引創新、以場景反哺技術,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社會治理等多領域的深度融合,助力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躍升,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人工智能支持政策發揮重要支撐作用。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並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此后,多部門相繼出台政策、規劃和行動,累計制定了40余項人工智能行業關鍵標准和10余項國際標准。各地積極圍繞人工智能產業和“人工智能+”行動進行規劃設計和工作部署,加強政策供給和資金投入,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及產業化。例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紛紛設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重點領域及示范場景研發應用,促進人工智能從“並跑”向“領跑”邁進。

推動人工智能治理走向深入。隨著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廣泛滲透,倫理、安全、隱私、公平等風險凸顯,迫切需要加強人工智能治理,引導推動“智能向善”。2024年7月,我國舉辦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發表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同各方推動聯合國大會通過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並強調共同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必要性,同時確保其發展過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人類社會發展。此外,我國曾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五十三屆會議、第五十五屆會議、第五十六屆會議分別就人工智能促進殘疾人權利、人工智能促進兒童權利、人工智能促進婦女權利作共同發言。2025年7月4日,我國在人權理事會第五十九屆會議技術援助主題年度研討會代表70余國作“人工智能促進無障礙建設”共同發言,推動各國共享人工智能發展成果。

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仍需持續加強基礎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等核心技術,加速基礎理論突破向工程化落地轉化,構建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原創性技術體系,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突出場景應用導向。充分發揮豐富場景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適度超前建設網絡設施,組織開展算力強基揭榜行動,穩步推動優化算力布局,持續豐富算力應用場景,以場景需求牽引技術迭代和產業升級,培育壯大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積極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重點領域、重點場景的縱深應用,著力培育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醫療診斷、教育服務等領域的超級智能體。進一步完善促進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營造激勵研發創新和應用推廣的友好生態環境,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開展國際合作彌合智能鴻溝

我國廣泛開展人工智能國際合作,為彌合全球智能鴻溝作出哪些貢獻?

郭劍鋒(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智庫建設研究部執行主任、研究員):人工智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尚未從中受益。國際電信聯盟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世界仍有26億人無法接入互聯網,約佔全球人口的1/3,全球面臨智能鴻溝和數字鴻溝疊加擴大的風險。近年來,我國廣泛開展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幫助全球南方國家加強技術能力建設,為彌合全球智能鴻溝作出中國貢獻。

倡導推動人工智能公平普惠發展。2023年10月,我國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強調增強發展中國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開展面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合作與援助,不斷彌合智能鴻溝和治理能力差距。2024年7月,我國推動第七十八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積極動員並凝聚形成國際政治共識。同年,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加強人工智能國際治理和合作,確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類。

搭建合作平台與機制。我國同贊比亞共同發起成立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之友小組,自2024年12月舉辦首次會議以來,小組不斷壯大。2025年5月,中贊兩國在聯合國總部共同舉辦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之友小組主題活動,70多個國家及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等國際組織參會,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公平普惠發展。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等先后成立,為廣泛開展人工智能國際合作提供了常態化、機制化平台,推動區域內國家在技術研發、應用推廣、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入合作。

開展技術援助與合作項目。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數字合作網絡,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在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包括幫助基礎設施薄弱的國家提升網絡帶寬、建設數據中心等。開發並共享開源大模型DeepSeek等技術成果,促進形成更公平的競爭環境。阿裡巴巴達摩院推出首個基於東南亞語言訓練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版本SeaLLM,填補了東南亞地區缺乏本土大語言模型的空白,推動了當地人工智能開發和應用。通過技術合作、轉讓等方式,將成熟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發展中國家,賦能農業、醫療、教育等領域,提升了當地的生產效率和服務質量。與越南、老撾等開展深度研發合作,助力其提升傳統產業智能化水平。同埃及合作啟動“數字埃及建設者”計劃,促進其加快數字化轉型。

幫助培養本土專業人才。要在人工智能領域佔領先機、贏得優勢,必須在基礎理論、方法、工具等方面取得突破。我國積極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人工智能領域的培訓,包括專業技術、政策制度、倫理道德等,提高當地政府官員和企業管理人員對人工智能的認知與應用水平。例如,中國企業華為與泰國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等加強合作,為當地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平台、創造條件。又如,鼓勵我國的高校、科研機構與國外同行開展學術交流活動、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等,邀請發展中國家的學者參加,促進知識共享和交流互鑒。

提供發展經驗與治理模式借鑒。我國出台《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准則,構建技術監測、風險預警、應急響應體系,探索兼顧數據安全和全球數據共享的平衡方案,提出數據主權與跨境數據流動相結合的治理模式,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新的治理框架,受到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和擁護。作為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大國,我國致力於推動彌合全球智能鴻溝,2024年9月,提出《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就開展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搭建國際合作框架,明確基礎設施、產業賦能、人才培養、數據建設、安全治理等重點合作方向。

日前,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全球峰會在瑞士舉辦,峰會發布了《2025年“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對話”聯合主席聲明:推進包容、可信、創新的人工智能治理》,提出人工智能治理的十大願景,包括從原則走向實踐的務實治理、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包容協作、可持續性、安全標准、算力治理和政策靈活性等。人工智能可以是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堅持“智能向善”,才能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造福人類的公共產品。未來,我國將繼續推動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促進各方加強發展戰略、治理規則、技術標准的對接協調,早日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標准規范。

(責編:黃瑾、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